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 / 文章 /
PCB 层板与EMI、EMC效应探讨
 

【作者: 陳建誠】2002年01月05日 星期六

浏览人次:【15227】

当元件频率越来越快,系统板频率随着元件增加时,常常会出现EMC问题,传统上EMC被视为一种黑箱的艺术,实际上来说,EMC可以使用电磁学上的马克斯威尔方程式概念来解释,我们等一下会推导数学式来叙述几项重要观念。首先我们先来解释一下EMC与EMI的定义:


EMC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电磁相容:产品能够在一电磁环境中工作而不会降低功能或损害的能力 。


EMI ( Electronmagnetic interference) 电磁干扰:电子产品中之电磁能量经由传导或辐射之方式传播出去的过程。


印刷电路板基本概念

首先,我们先谈一下印刷电路版的基本概念,当我们要设计一电路板时,首先要考虑的是需要多少布线层( routing layer)及电源平面。层数之决定在于杂讯免疫力、功能规格、信号分类、布线的net与trace数目、VLSI元件密度、汇流排布线、、、等等。


一般而言,讯号在传输线上的电磁特性,会随频率变化,当电路板上的工作频率上升到够高的时候,使用一般导线的布线方式,会开始感觉到越来越不适当,开始考虑改用薄膜线来做布线讯号,且地线与电源也开始改成大面积的薄膜面,而「电源膜面」与「地膜面」间的「间隙」距离,在耐压可容许的范围内,应越小越好,以建立大的电容效应,来消除杂讯引起的波动。


电磁效应之因应

由于高频所引起的电磁效应,会改变原讯号波形,严重者会影响系统功能,所以系统有高频讯号时,如clock,讯号线的Layout就必须很小心,必须改用transmission line或wave guide 。在高频区使用Transmission line传送讯号有下列数点理由:


1. 它的传送波速最快,V=1/(LC)^-0.5,式中L是指单位长度的电感量,C是指单位长度的电容量,波速与PCB材料之ε、μ有关,不同材料电路板,波速不一样。


2. 电磁波是沿着transmission line分布而且大量localized,互相干扰较少,且较稳定。


3. 一般导线的电路特性,没有公式可以预知,但transmission line却有建立好的公式群,可以推求各种想要知道的电路特性及参数,这是电路工程师最需要的依靠点,也可以避免实际线路与推算电路间的误差。


电路板上最常用的transmission line是microstrip line与strip line,适当的使用microstrip及stripline方式在PCB层面压制射频辐射,会比在机壳或金属图装之塑胶壳上下功夫好很多。因为使用埋入于PCB内之Ground和Vcc层平面是压制PCB内Common-mode RF之重要方法之一,理由是这些平面会降低高频电源分布阻抗。


(图一)显示出两个主要分类microstrip及stripline的差异,描述如下:


《图一 电路板上最常用两类transmission line》
《图一 电路板上最常用两类transmission line》

1. Microstrip:

指PCB外层的trace,经一介电物质连接一整片平面。 microstrip方式提供PCB上的RF压制,同时也可容许比stripline较快的clock及逻辑讯号。较快之clock及逻辑讯号因为较小之耦合电容,会有较低之空载传输延迟。 Microstrip的缺点是PCB外部讯号会辐射RF能量进入环境,除非在此层上下加一金属屏蔽。


2. Stripline:

信号层介于两个solid planes(Vdd或GND)之间,stripline可达到较佳之RF辐射防制,但只能用在较低之传输速度,因为信号层介于两个solid planes之间,两平面间会有电容性耦合,导致降低高速信号之边缘速率(edge​​ rate)。 stripline之电容耦合效应在边缘速度快于1ns之信号上较于显著。一般而言,使用stripline的主要效应是为了完整遮蔽内部trace之RF能量,所以对射频辐射有较佳之抑制能力。


《图二 》
《图二 》

讯号在高频时,容易产生辐射trace,所以我们利用PCB层数来抑制辐射trace, 除了要注意的是辐射trace容易产生之外,其它内部连线或元件仍然会造成问题,随着系统、元件、trace之阻抗,会存在阻抗不匹配(impedance mismatch)之问题。不匹配之阻抗会使RF能量由内部trace耦合到其他电路或是自由空间,进而产生EMC或EMI问题,所以除了使用元件之接脚电感最小可降低辐射现象外,阻抗匹配也是抑制EMC重要一环,我们选择常用的microstrip line利用电磁学来推导地回路(回返电流)的存在与trace阻抗的计算。


如(图二)所示在一△X长度内,相对应的电压变化为△V,则:


《公式一》
《公式一》
《公式二》
《公式二》

同理,相对应的电流变化为△I,则(如公式二)


在steady state时δ/δt=jω,代入上两式,共解分别得:


《公式三》
《公式三》

这是transmission line上的电波方程式之一,解之得:


《公式四》
《公式四》

此两式是已经把time domain的影响并回公式中:


r=α+jβ


α的单位为neper per unit len​​gth (代表能量的单位衰减量为dB)


现在因为电路越做越好,使得α≒0。


β单位叫做degree per unit len​​gth,β=2π/λ (代表波沿着transmission line,在同一瞬间,不同位置的度数变化)


(4)式中表示,在transmission line上,通常存在着相向而行的两个波,一为含e的叫前進波,e"的叫前进波,e含的叫逆向波(反向波)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迴返電流,在此得到證明。"含的叫逆向波(反向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回返电流,在此得到证明。


《公式五》
《公式五》
《公式六》
《公式六》
《公式七》
《公式七》

Ζ0叫transmission line的特性阻抗,当transmission line没有loss时,α=0,Ζ0=﹝L/C﹞,单位是ohm。 Ζ0是高频电路工程师,在电路板设计microstrip line时,必须预知的参数之一 。


选择PCB层数的方法指引:

在谈完trace以及阻抗匹配所引起的EMC效应后,接下来要谈的是选择PCB层数的方法指引,这些方法并非一成不变,可以依照上述观念、功能要求及trace的复杂度需要而做适当的修改,需要把握的重要关键是每一绕线层( routing layer )必定要相邻一个完整平面。


(一)两层板:

一般而言,两层板有两种layout方式。第一种为较老之技术,适用于低速之元件,包含DIP包装的元件排成矩阵状排列,现今比较少用。第二种为现今典型之应用方式。


第一种方式如(图三)所示,将Power及GND以格状Layout,形成每一格的总环路面积小于1.5吋平方,且Power及GND以90°角度分布,Power在一层而GND在另外一层,并在每一个GND及Trace交接处即每一个IC,放置decoupling电容。


第二种规划方式如(图四)所示,常用于音频之低频类比设计。作法如下:


1. 将Power trace在同一布线层,由电源处至每一元件以幅射状拉线,减少trace总长度。


2. 将所有Power及GND trace相邻平行布线,此举可使高频的切换杂讯之环路电流最小(环路电流后面会解释),因此不会冲击其他电路及控制讯号。


3. 电源的trace不能相互交错,以免造成Ground Loop。


《图四》
《图四》

(二)四层板:

四层板的排法只有一种方式,如(图五)所示。因为使用power及ground 平面层,所以对EMI特性有很大改善。但是,四层板对trace产生的RF电流通量消除效果并不好。


《图五 四层板之排法》
《图五 四层板之排法》

如(图五)所示,通常我们会把重要的信号及clock摆在第一层,较低速或比要不容易受干扰的信号放在第四层。


从四层板推论得知,当有多于三个完整平面提供的话(即一个Power两个ground),将最高速clock布线于相邻ground plane,且不相邻于power plane,可得最佳EMI效果,此观念为PCB上抑制EMI之基础观念。


由于Microstrip及Stripline应用在于磁通量之相互抵销(flux cancellation)使得传输线电感降低,一般而言,多数逻辑IC在Pull up / pull down电流比都不是对称,所以flux cancellation的效果在信号与Ground plane间比讯号与power plane间要好,因此使用power plane 做flux cancellation不能达到最佳效果,反而会导致信号通量相位偏移,电感大增并得到差的阻抗控制及杂讯不稳定,故应使用Ground plane较佳。


多层板可提供优良EMC特性之信号品质,因为microstrip及stripline有数学模式计算,所以可得较佳信号阻抗控制。 Power及Ground plane 之分布阻抗应越小越好。


(三)六层板:

在六层板的应用上,通常有三种常用的排法:


1. 如(图六)所示,第一层为Component side,microstrip信号布线层。第二层为Ground plane,第三层为stripline布线层,第四层为stripline布线层,第五层为power plane,第六层为solder side,microstrip 信号布线层。由于第一层与第二层的关系,对clock信号及高频元件,较常使用的方式。


《图六 六层板之排法(1)》
《图六 六层板之排法(1)》

2. 如(图七)所示,第一层为Component side,microstrip信号布线层。第二层为埋入的microstrip信号布线层,第三层为Ground plane,第四层为power plane,第五层为埋入microstrip信号布线层,第六层为solder side,microstrip 信号布线层。此方式为四层布线层,因为在power与Ground间有decoupling效应,所以有较佳的特性。


《图七 六层板之排法(2)》
《图七 六层板之排法(2)》

3. 如(图八)所示,第一层为Component side,microstrip信号布线层。第二层为Ground plane,第三层为stripline布线层,下面铺一填充物质,第四层为power plane,第五层为Ground plane,第六层为solder side,microstrip 信号布线层。由于第二层与第五层的关系,相对前面两种组合方式,有较好的flux cancellation,缺点为此方式只有三层布线层。


《图八 六层板之排法(3)》
《图八 六层板之排法(3)》

当一个EMI问题发生时,工程师应以逻辑性来分析探讨问题,描述EMC模式需有三个元素:


1. 能量的来源


2. 被能量干扰之接受者


3. 在源头与接受者间之耦合路径


若有干扰存在,这三个元素都会有份,如果移掉了其中之一,就没有干扰问题,一般而言设计PCB以减低RF能量之源头,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结论

本篇文章主要在叙述如何选用合适的PCB层数,合理的对每层板做安排与trace阻抗的计算,来达成EMC可以接受的程度。所以根据上面所述说的现象,我们利用PCB板板材、层数、甚至阻抗匹配等等都是为了抑制电磁波互相干扰,导致电压、电流产生不正常现象而已。至于如何利用Layout 技巧与placement ( partition ) 来降低、减少EMI,等下次有机会我们再来讨论。


综合前面所述,我们可以做一个这样的归纳,讯号的「本尊」是电磁波,而电压波或电流波,只是电磁波经过导体的感应现象,它们是讯号的「分身」而已,因此讯号本身其实也可以进入「非导电体」环境运作,在此不多做说明。故EMI是描述两个或多的电磁波讯号相互干扰的程度、EMC是描述此电磁波讯号容忍被其它电磁波讯号干扰之程度。


相关文章
视觉化 Raspberry Pi 数据:轻松用 Arduino Cloud 掌握物联网装置
一美元的TinyML感测器开发板
建筑业在无线技术基础上持续发展
环境能源物联网将为资产追踪带来革新
功率循环 VS.循环功率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新闻
» 宜鼎全面扩充边缘AI智慧应用与智慧储存
» 宏正AI创新连结浸体验 於COMPUTEX 2024展示赋能应用方案
» 远传电信营运每年减碳5万吨 获施耐德电机永续发展影响力奖肯定
» 宜鼎独创MIPI over Type-C解决方案突破技术局限,改写嵌入式相机模组市场样貌
» 技嘉Super Computing超进化 支援先进散热技术和AI动力产品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687FYBR6STACUKO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