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邏輯分析儀探量的六大成功秘訣
 

【作者: Brock J. LaMeres】   2006年01月05日 星期四

瀏覽人次:【2966】

S參數量測,如插入損耗、折返損耗及頻域串音等,已逐漸成為高速數位標準中纜線組件相容性測試程序的一部分。舉例來說,目前Infiniband規格在1.25Ghz時,纜線差動插入損耗必須低於10dB;其他標準如PCI Xpress、Serial ATA II及XAUI也需要類似的量測。


傳統上,S參數量測是由頻域向量網路分析儀(Vector Network Analyzers;VNA)所完成。然而近年來,此種量測逐漸以時域反射及傳輸(Time Domain Reflectometry and Transmission;TDR/T)量測[1][2]為基礎完成,並使用附屬軟體如TDA系統IConnect轉換時域資料至頻域中。TDR/T S參數量測技術有時指時域網路分析(Time Domain Network Analysis;TDNA)。相較於頻域VNA,TDNA技術的優勢在於大幅降低的成本,一組TDNA設備與軟體費用約為相同頻域性能VNA設備的二分之一。VNA設備以提供相當大的動態範圍著名,相對於TDNA的50至60dB,VNA約為100至110dB。然而,如Infiniband或其他類似標準的相容性測試量測,目前最大範圍皆在20dB以內。特別是,Infiniband差動插入損耗如上所述只指出-10dB的量測為TDNA技術所能輕易達成。


VNA設備的附加精確度並非頻域中所固有,而需透過如SOLT(短路-開路-負載-經由;Short-Open-Load-Thru)高階校準達成。在量測參考平面上,校準程序需要高度精密、分析完善的標準。上述標準已可適用於同軸(SMA;3.5mm或其他精密接頭)或晶片上(on-wafer)型式。然而,同軸接頭無法與Infiniband或其他高速數位接頭搭配,必須使用既定標準搭配適當接頭的夾具(圖一)。由於無法提供搭配接頭介面的精密標準,原則上須對VNA的同軸(SMA)接頭做校準,藉由減去特殊埋藏(de-embedding)結構量測,從整體量測中去埋藏(de-embed)夾具插入損耗。額外的量測增加了整體測試及校準的時間,VNA儀器將大幅延長相容性測試的程序;研發實驗室量測或許能接受較長的測試時間,製造測試現場卻無法接受。


《》
《》

<資料來源:1.4X Infiniband纜線組件:Meritec提供;FCI測試板:Tektronix提供。>


由於TDNA不需要大量的校準程序,並允許資料視窗化,TDNA提供了這方面令人注目的選擇。在典型標準相容性測試夾具上,使用插入損耗去埋藏(de-embedding)結構的簡易經由(thru)參考與經由(thru)波形,便能進行良好的S參數相容性量測。同時亦可使用開路(Open)波形參考,使用從夾具上拔下的纜線組件開路(open)。但在這種情況下經由(thru)參考較適合,因為它允許將整個搭配接頭加入量測中。


以下可以用一些量測資料回答所產生的兩個問題:


  • (1)夾具在纜線組件量測上會有什麼特殊影響?


  • (2)在纜線組件上,TDNA是否提供足夠的精確度以進行相容性測試?



先以簡單的例子來回答夾具問題。首先,先進行精密微波接頭的差動式折返損耗量測;使用如(圖二)中所示0.1%精密度的微波電阻器與半剛性(semi-rigid)同軸型夾具。


《圖二 透過波形可以清楚地比較出不同互連選項的探棒負載,隨著接頭的尺寸變小(或將接頭移除),負載也會跟著降低。此系統內原本的信號上升時間為150ps。 》
《圖二 透過波形可以清楚地比較出不同互連選項的探棒負載,隨著接頭的尺寸變小(或將接頭移除),負載也會跟著降低。此系統內原本的信號上升時間為150ps。 》

理論上,此種電阻器的差動式折返損耗約為-60dB。但在VNA量測中無法輕易去埋藏(de-embed)夾具,因此將量測到電阻器與夾具組合的折返損耗。而在TDNA量測中,可在夾具末端擷取參考開路,即可從量測中去埋藏(de-embedding)夾具。(圖三)表示兩種量測間的比較。


《圖三 在串聯終端的系統中,分別於接收器和探針頭所觀察到的波形。》
《圖三 在串聯終端的系統中,分別於接收器和探針頭所觀察到的波形。》

圖中說明若為TDNA,則量測會約略限制在既定設定的TDNA系統動態範圍中;若為VNA,則所量測到的為夾具而非電阻器。圖中說明在1060Ghz的共振,相當於1.13cm夾具的半波長共振時,VNA量測實際上由夾具所控制。


此量測能明確說明若無去埋藏夾具,量測中夾具如何完整控制VNA量測。但纜線組件並非電阻器,因此,下文接著將轉為研究適當的效應。在Infiniband纜線組件上進行VNA量測,結果如下圖所示。


《圖四 邏輯分析儀之波形與眼圖》
《圖四 邏輯分析儀之波形與眼圖》

圖片顯示12.5公尺纜線組件的差動式插入損耗,及夾具上參考穿透(through)結構的差動式插入損耗。此纜線在-11.6dB規格上幾乎不會失敗,而減去-1.66dB夾具插入損耗將使纜線成為幾乎不合格纜線。因此,藉由強制去埋藏(de-embedding)夾具,即可輕易區分合格與失敗的夾具。


為驗證TDNA量測是精確的,因此在相同參考平面上比較在儀器纜線末端以穿透(thru)參考完成的纜線測試組件TDNA量測,以及VNA SOLT校準量測。(圖五)顯示比較結果。顯然關聯性相當良好,因此能推斷這裡所顯示TDNA技術精確度對Infiniband纜線組件相容性測試而言更加足夠。


《圖五 信號品質》
《圖五 信號品質》

此外,由於TDNA系統易於校準(參考開路或參考經由足夠用於基本量測),利用電路板上參考穿透(thru)軌跡,便能輕易去埋藏(de-embed)夾具。此為非常快速且極為普遍的量測,結果如下圖六所示。


《圖六 使用Mictor接頭的繞線圖》
《圖六 使用Mictor接頭的繞線圖》

TDNA系統能達成驚人高輸出,可在1至2分鐘進行TDNA纜線量測,而不需使用需15至30分鐘校準及量測的VNA。須注意VNA也能透過二次校準或從組件及夾具量測中減去夾具量測,移除夾具效應。然而,這將增加更多測試程序時間,顯然並無改變TDNA方法具備足夠精確度與較佳輸出之推論。


如(圖七)所示


《圖七 利用soft touch無接頭式探棒來觀察匯流排上的信號,由於探棒的負載比較小,而且可以直接將信號繞接到信號腳座上,因此與邏輯分析儀連接所造成的負載是可以接受的。》
《圖七 利用soft touch無接頭式探棒來觀察匯流排上的信號,由於探棒的負載比較小,而且可以直接將信號繞接到信號腳座上,因此與邏輯分析儀連接所造成的負載是可以接受的。》

觀察纜線組件的眼狀圖開口及眼狀波罩測試頗為有趣。從量測中去埋藏夾具,並將眼狀波罩置於開口中;纜線顯示峰對峰抖動為31.7ps,且眼狀圖開口為368ps。


表一 TDNA與VNA技術的比較
  TDNA VNA
動態範圍 50dB,足夠用於相容性測試 100dB
夾具去埋藏(de-embedding) 容易 普通困難
容易使用 容易 更加困難
輸出 較高 較低
成本 低,約為差動式VNA系統的二分之一


(作者任職於Tektronix太克科技)


<參考資料:


[1] D.A. Smolyansky, Cost-Efficient Cable Assembly Compliance Testing and Modeling - DesignCon 2004, Santa Clara, CA


[2] D.A. Smolyansky, Time Domain Network Analysis:Getting S-parameters from TDR/T Measurements - Infiniband PlugFest, 2004>


延 伸 閱 讀
未來智慧手機的電源管理技術

如果說IT(Information Technology;資訊技術)界要頒發最速黯淡獎,那麼筆者可能會提名InfiniBand,理由是InfiniBand的規格及標準規範自1999年開始起草,2000年正式 發表,之後主力業者紛紛退出。相關介紹請見「 InfiniBand:還會有多少人想起我?」一文。

InfiniBand是致力於伺服器端的高性能互聯技術,它的使命是:使處理器級的帶寬,從處理器到系統I/O、到存儲網路,穿越整個資料中心,形成一張統一的、包括伺服器互連、伺服器與存儲互連、存儲網路在內的神經網路。你可在「 InfiniBand 連接現在和未來 」一文中得到進一步的介紹。

談及iSCSI,相信在今日的IT界已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各位可曾知道iSCSI也有一段醞釀沈潛的乏問期?事實上,早在2001年6月IBM就發表了IP Storage 200i的iSCSI存儲設備,同時Cisco也呼應推出SN5420的iSCSI路由器(用於異地備援),但市場及用戶反應卻極有限。在「 10GbE/GbE助力iSCSI挑戰FC與InfiniBand」一文為你做了相關的評析。

市場動態

一直以來,光纖通道技術受到追捧,而InfiniBand受到冷落,但是在美國西雅圖舉行的超級計算2005大會上,InfiniBand終於走出了陰霾。相關介紹請見「 InfiniBand技術守得雲開見月明」一文。

InfiniBand技術是一種開放標準的、目前全球頻寬最高的高速網路互聯技術,InfiniBand產品是目前主流的高性能電腦互連設備之一。很多伺服器與存儲供應商,包括IBM、HP、Dell、Sun及其他公司,目前都在提供採用Infiniband技術的系統,可以說InfiniBand技術將會變得越來越普及。你可在「 HighPoint推出一系列InfiniBand介面產品」一文中得到進一步的介紹。

InfiniBand的規格及標準規範最早出現於2001年,在其他高性能的互連技術-譬如Intel的PCIe誕生之前,InfiniBand一度吸引了Compaq、惠普(HP)、IBM、戴爾(Dell)、英代爾(Intel)、微軟(Microsoft)、升陽(Sun)等七大業者的傾力支持,盛市空前。在「 Engenio資訊展示業界首款支援InfiniBand技術的存儲陣列」一文為你做了相關的評析。

相關文章
利用長期服務方案延長測試系統的生命週期
洞察關鍵 掌握趨勢
量測市場策略觀察 各有各的好
11ac測試難題迎刃而解!
安捷倫:量測儀器彈性化 一步一腳印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R&S獲得NTN NB-IoT RF與RRM相容性測試案例TPAC認證
» R&S推出精簡示波器MXO 5C系列 頻寬最高可達2GHz
» 是德科技擴展自動化測試解決方案 強化後量子密碼學安全性
» R&S在CCW 2024展示測試方案 協助成功過渡至任務關鍵寬頻通訊
» 是德科技成功驗證符合窄頻非地面網路標準的新測試案例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616212Q8STACUKR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