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錢淹腳目」是台灣這些年經濟起飛後民間財富迅速累積,大家常用來形容此一現象的慣用語。過去人們生活清苦的時候,沒有錢所以很需要錢,也很愛錢,這是可以理解的事,但是以前有一點錢可以照顧生活就滿足了,並不會太貪得無厭;現在生活改善了,也有錢了,可是看到錢卻更為發狂,可能是充分感受到金錢的妙用吧,所以現在台灣到處搶錢、吸金,一度還被國外譏為「貪婪之島」呢。

一則外電新聞報導說,根據美國的羅培史達契行銷研究公司的調查顯示,面對時間與金錢的選擇時,世界上多數的人都寧願選擇金錢,不要時間,其中台灣人愛錢度名列世界第六,而俄國人名列第一,法國人與波蘭人則居次。其實,這項調查針對華人的部份有再商榷的必要,因為華人雖然愛錢,但願意直接說出來的反而很少,許多人還會裝出一些假道學的樣子,刻意包裝起來,然後再狠狠背後撈一筆,因此我們認為台灣人的愛錢度應該還可以再往前推個幾名,美國人的統計太天真、太直率了些。

最近準新上櫃電子股有一大串正在排隊,準備上櫃掛牌承銷,也準備在掛牌後前仆後繼的辦理現金增資,加入搶錢的行列。新聞報導說,這些上櫃電子股預計將抽走資金超過七百億之多;另外上市電子股也有25家將趁著游資充裕的當頭,想搶搭現金增資的列車,好好吸金一番,惹得證期會大為緊張,聲稱要加強把關,讓那些資金運用有疑慮者無法過關云云。其實我們都知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那些有辦法的人,總是會各自推出他們的「五鬼搬運大法」來應付。

這些是普遍的現象,我們用什麼道德理想之類的說詞是無能為力改善的,恐怕還會被當作笑譚來看待。如果換一個角度來「威嚇」或「利誘」,可能比較現實有效一些,因為在「新經濟」的虛擬國度裡金錢的意義會被重新詮釋,因為過去以來「錢」就是「權」的表徵,但在網際上我們用實際的金錢卻不一定買得到「權」,這一點在網際網路的商業發展上可以說是屢見不鮮了,例如很多網站花大筆錢宣傳,雖然有了一些名氣,但是網站內容仍是虛擬的東西,人們對它自然不會有花了錢購買後必須倍加珍惜的需要,反而沒有什麼忠誠度可言,總而言之當金錢的表徵不再是「權力」時,我們對金錢的需要就會變弱了,只有懂得創造、互助與共享的人才會得到大家的肯定,以後這樣的特質與服務才等同於「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