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與南韓面板大廠的激烈競爭之下,日本面板廠的生存之道,就是整併。東芝、新力和日立共同宣布已就合併中小尺寸液晶面板業務達成協議,預計併廠後在全球的面板市占率可高達兩成以上,將超越夏普(Sharp)成為全球面板市場新龍頭。產研機構認為,目前台灣應該就技術方面與日本進行合作,並投入更多的資金人力進行相關發展,否則可能會逐漸失去在面板市場上的競爭力。

/news/2011/09/26/1821053420.jpg

據了解,新公司「Japan Display」預計在明年春季之前成立,日本半官方投資基金「產業革新機構」(INCJ)將投資大約2000億日圓,取得70%股權,東芝、新力和日立各持股10%。Japan Display將把重心放在研發並量產新一代OLED面板上。

拓樸產業研究所副所長楊勝帆表示,日本目前的面板產業主要以「技術」與「專利」為主,相較於台灣或韓國,在量產獲利上是節節敗退的。由於日本考量到未來智慧手機與平板電腦所需使用的高解析顯示技術,正逐漸落後南韓廠商,所以日本才會決定聯合併廠,共同研發未來的面板主流技術,搶回市場領導地位。

根據DisplaySearch估計,去年東芝、新力和日立在中小尺寸面板的全球市占率合計約22%。三家合資的新公司市占率,將一舉超越目前的龍頭廠商夏普(約15%),以及南韓三星集團和台灣奇美電子(各12%)。

日本瑞穗證券分析師石田表示,這三家公司的資本支出將是一大負擔,要靠自己的力量維持競爭力很困難。新力與日立的液晶面板部門去年都不賺錢,到今年3月31日止的會計年度分別虧損55億和25億日圓。東芝面板部門去年才轉虧為盈,獲利101億日圓。三家廠商的合作很可能是由日本政府所主導的計畫,試圖藉此提升日本廠商在全球的市占率。

而針對日立、東芝、新力等中小尺寸面板廠合併案,拓墣產業研究所認為,整併目的是為了降低管銷成本,合併後短期內不會大幅擴充生產線,台灣面板廠應利用未來半年產能空窗期,強化與日系面板廠代工合作關係,爭取技術授權,政府也該出面整併友達、奇美的AMOLED技術資源。

拓墣表示,過去日系面板廠產能擴產,沒跟上台灣、韓國腳步,失去大尺寸面板的市場競爭力,隨著後PC時代來臨,拚產能衝獲利模式已不再適用,日系面板廠長期致力於技術研發,合併後有機會進一步鞏固技術優勢。

目前最熱門可攜式產品,關鍵發展趨勢是採用LTPS製程搭配IPS技術,或AMOLED搭配IPS技術,日本政府整併三家公司後,將可望爭取國際品牌大廠訂單。由於TFT-LCD技術與關鍵設備和關鍵材料,均掌握在日本手中,日系面板廠三合一,對台韓面板業者而言,的確是一大隱憂。

拓墣建議,台灣政府應仿效日本政府作法,在LTPS及IPS策略上,聯合台灣與日本業者,讓日本廠商透過台灣在TFT基板產能與電子產品組裝代工供應鏈的優勢,攜手切入品牌供應鏈,提高獲利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