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今年的開發者論壇(IDF)無疑是整個高科技業界矚目的盛事,而英特爾的總舵手董事長安迪葛洛夫依然是叱吒風雲的沙場捍將,會場上除一貫堅定網際網路的發展重心外,他提出了三個新準則來因應大環境的變化,分別是「創新」、「發明」及「執行」。其實,這三樣東西對於高科技業來說,應是放諸四海皆準的格言,只是說說倒很容易,真要確實做到,那座梁山可不是三兩三就能攀得上的。另外,這三準則的背後也都有其形成的因果關係或盲點,有心人不可不察。

創新,所指的是在舊有的事物上具有獨到的見解、不因循舊思維,這觀念一般人大都能理解。但是最重要且最容易被忽略的是,創新必需根植於既有的基礎,而基礎越紮實、涵厚,則其創新的能量即成正比增加。要談台灣科技的創新,如果不回到基礎功夫的落實,則形同緣木求魚,最後只能繳權利金、靠技轉來看人臉色。

發明,就某些意義來看跟創新是很類似,但此處所指應是新事物的具體創作。而發明新事物之後,則必須要有能推而廣之的機制或環境來配合,否則再好的發明都只會變成專利局的歷史檔案。再說,要昌明一個國家的科技發明文化,必得有相關周邊的科技同時發展,否則「偶有佳作」式的點綴性作品,當然無法形成氣候。

執行,指的是行動力與效率。台灣的半導體、資訊產業在這一點上,無疑是受到各界最大肯定的,也是我們深引以為傲之處。但是,在充滿企圖心與活力的正面意涵下,我們應該小心掉入「趨利蠅茍」的追逐中。企業或個人的成功可以用外在事物來彰顯,但一個生命的真正存在價值卻與此無關,聰明的科技人,當知此理﹗

綜上所言,雖然我們一定程度地認同葛洛夫的創新、發明、執行三項準則,但我們更應確切認知本身所欠缺的先天不足或後天失調之處,然後結合政府與民間的資源與力量,在伐木之同時也積極造林,換句話說,把握現有高科技產業優勢繼續開創新局,並開始「放長線」植根科技教育(也應包括人文教育)於下一代。至於,要釣什麼樣的魚,應該問問新政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