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SmartAuto / 新聞 /
Access Partnership發表利用衛星通訊進行災害管理白皮書
 

【CTIMES/SmartAuto 陳玨 報導】   2022年03月11日 星期五

瀏覽人次:【19166】

衛星網路將大幅減少自然災害的破壞力威脅。Access Partnership近日發布<衛星通訊在災害管理中的作用>白皮書,以解決進一步利用衛星技術進行災害管理的需求。白皮書強調了衛星服務和下一代衛星連接將在拯救數百萬人的生命,和減少災難期間和災難後的政府支出方面發揮的關鍵作用,並且預測如果不認真對待災害通訊規劃,各國將面臨的經濟影響和未來負擔。

Access Partnership近日發布白皮書,強調衛星服務和下一代衛星連接,能夠減少災難期間和災難後的政府支出方面發揮的關鍵作用,
Access Partnership近日發布<衛星通訊在災害管理中的作用>白皮書,強調衛星服務和下一代衛星連接,能夠減少災難期間和災難後的政府支出方面發揮的關鍵作用,

本白皮書由Fair Tech Institute與以下合作夥伴共同發布:

‧ CANLA:拉丁美洲氣候行動網絡(CANLA)為一個非政府組織的區域網絡,致力於對抗氣候變化的原因和有害影響。

‧ AlphaBeta:AB提供戰略建議,帶來新的、創新的和實用的解決方案,解決從工作自動化、生物多樣性喪失到減輕貧困等問題。

‧ TSFI:Telecoms Sans Frontieres (TSF)是全球第一個專注於應急響應技術的非政府組織。

‧ GSOA:全球衛星運營商之間協作的平台。

由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2021年8月發布最新報告顯示,全球氣候變化的直接影響是廣泛、迅速和加速的。對於溫帶城市來說,這意味著更多的熱浪和更短的寒冷季節,而在亞熱帶和熱帶緯度,這意味著更潮濕的雨季和更熱的旱季。大多數沿海城市將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威脅。儘管大多數類型的與天氣有關的災害可能在所有地區變得更加普遍,但全球升溫超過1.5攝氏度對島國來說將是「災難性的」,並可能因本世紀內的海平面上升而導致整個國家的損失。

<衛星通訊在災害管理中的作用>提供獨特的數據,表明自然災害的影響將集中在適應能力相對較差的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報告說明,自然災害目前使這些經濟體的農業部門損失逾1080億美元的農作物和牲畜生產損失。如果氣候適應能力的籌資水平仍然很低,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估計,至2050 年,氣候變化適應和自然災害損害,將會使得發展中國家每年損失280至5000億美元,這一數字為4 至5000億美元。比之前的估計高出五倍。

為了減少氣候相關災害的社會經濟影響,鼓勵政府增加對物質和社會基礎設施的投資,並允許擴大和加速影響深遠的轉型適應戰略。這包括有效利用衛星網路和下一代衛星技術。

其中一項戰略包括制定應急通訊計劃(NETP),因為電信可以在災害發生時在拯救生命和保護社區方面發揮關鍵作用。正如這項研究所示,我們需要共同努力來解決當前現有通訊系統的潛在低效率問題。白皮書強調,通訊網路的可用性與快速響應緊急情況的能力直接相關,它們對於確保災害管理期間和災後管理的高效和準確信息流至關重要。在過去十年進行的許多研究,以了解在自然災害期間減少應急響應時間對健康和經濟結果的影響,自然災害期間響應時間的縮短對死亡率、發病率和財產損失成本具有重大影響。

關於白皮書和有效政策規劃執行的更多資訊,請下載

https://release.media-outreach.com/i/Download/227482

關鍵字: 衛星通訊  災害管理 
相關新聞
仁寶將於MWC 2024展示B5G衛星通訊方案
MIC發布MWC六大趨勢 電信業者持續發展企業元宇宙
聯發科攜Bullitt與Motorola 推全球首款5G NTN衛星通訊手機
昇達科自結第二季損益 稅前淨利成長率達97%
「2022移動式衛星通訊國際供應鏈結線上論壇」即將登場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文章
» 誰在守護機器安全?資安管理與存取控制必備指南
» 雷射干涉儀實現線型馬達平台 位移即時補償回授控制
» 使用MV Drive、同步傳輸控制降低能源成本
» PCB搶進智慧減碳革新
» AI數據中心:節能減碳新趨勢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B14QQXNSSTACUK7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