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電子業的景氣仍顯得欲振乏力,使得許多業者的庫存難去,形成供過於求的窘況。這對習於二位數成長的電子業界來說,當然不好受,紛紛寄望市場能出現新的明星平台或產品,一舉再打開市場大門。

多年來Wintel陣營屢建戰功的策略 - 推出新版作業系統及更高時脈處理器,在今日似乎起不了太大的作用,因速度與功能已不是挺重要的考量;在消費性的市場,家庭網路及資訊家電(IA)等名詞炒作多時,但目前看來,傳統家電仍各安其位,這不知該怪業者所勾勒的智慧型願景不夠魅力,還是該有的技術仍未到位?

至於手機,無疑是當前最具賣相的產品,不論是彩色化螢幕、電子郵件收發、數位影像傳遞或與PDA的功能結合(Smartphone)等,都算得上是Killer Application,足以刺激消費者的換機需求。但市場的接受度並不如預期,主要是業者在以封包為基礎的骨幹建設上有頗多遲疑,既擔憂在當前景氣下,投資報酬是否合算?更擔心自己選擇的技術標準不是主流,那所有的心血最後將成為泡沫幻影。因此手機再炫,仍是難撐大局。

在歷經家電、PC和手機等明星產品的出現,接連帶動市場的一波波上揚,電子業界早已相信所謂的跳躍法則,因此遭逢景氣低迷受挫時,很自然就會期盼下一個革命性產品或平台的出現,可以再創另一波高峰。

那下一個夠資格的代表作會是什麼呢?曾被部分業者看好的寵兒是Xbox,但目前看來它仍難擔此重任;至於生技或人工智慧(AI)等,其份量自然不小,但仍待時間的考驗。其實有一彌足珍貴的平台早已出現,只不過業界對它既愛又恨,不知從何評估與期待而已。這個平台即是Internet,出現不到十年,在兩年前被眾人捧到最高潮時,突然從雲端跌了下來,除了引發這一波的產業景氣修正外,更讓業界疑慮為何無法從中獲取暴利。

其實在看似消退的網路潮下,仍有一股力量在蓬勃的運作,這股力量並不依附任何商業勢力,而相信「擁抱開放」自有其價值,只要自己的產品或服務有特色,就能得到對應的利益。很顯然地,這和資本社會的玩法截然不同,過去是累積資本以換取技術、累積技術以操控市場,但當面對Internet這個全球化平台時,再大的公司也無法獨攬利益於一身,甚至會因其封閉行為而遭市場唾棄。

很顯然地,上述3C業者都看得到Internet的影響力,也知道未來仍將受惠於它而持續成長,但在行動上卻顯得遲疑。其實Internet正是一具有革命力量的決定性平台,它所改變的不僅是商業模式,甚至是文化價值。它不僅增加商人財富,更賦與了群眾參與的能力;這平台上沒有高高在上者,沒有老大;投資收益或許不是直接、立即可得,成就,也不只屬於個別廠商擁有。當然更多資金的挹注,這個新平台的發展會更快,但即使部分廠商猶豫,它的腳步也不會停下來。於是,可以預期新一波的改朝換代正在蘊釀 - 懂得分享者才能出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