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持續重創全球經濟,紓困(bailout)成為2008年風雲關鍵字。電子產業身處危機當中,能不能扭轉乾坤、逢凶化吉,端賴如何洞悉時局,調養生息,整戈待旦,從危機中找尋轉機順勢而起。

/news/2008/12/02/1823321336.jpg

2000年網路產業泡沫化之後,8年來國際資本在全球不斷尋找高獲利標的,歐美金融投資銀行亦進一步操作信用槓桿並推出衍生性金融商品,擴張金融交易規模從中獲取鉅額利潤,「金融自由化」因此被喊得震天價響。於是,金融投資銀行放貸取利的歐美房地產價格與次級房貸信用,成為投資基金保本獲益的主要標的。同時歐美金融投資銀行在新興市場積極炒作股市房市飆漲,堆砌「金磚12國」美譽;並在國際原油、工業礦料、大宗農產物資、鋼鐵石化等期貨市場投注大量熱錢,不僅使原物料價格逐年攀升,也導致今年以來全球民生用品價格居高不下。

不過這8年來由歐美金融投資銀行領銜帶頭所吹起的泡沫榮景,卻在這短短3個月內如骨牌效應地瞬時破掉了!

因為在這場被打造出來的金融遊戲中,只有極少數人和金融投資集團能夠呼風喚雨而錢滾錢,卻有越來越多的人亦步亦趨而流血斷頭,身家腰斬再腰斬。多數企業的轉投資效益亦成果不彰,連帶動搖既有的經營體質。為求降本逐利,裁員往往是最能立竿見影的手段。殊不知,景氣泡沫需要不斷地用擴張消費來支撐,但看似琳瑯滿目的商品市場交易價格居高不下,全球受雇者投資失利及因裁員減薪所導致的購買力卻正不斷削弱,多數人在食衣住行撙節支出的結果,不僅是讓全球商品交易規模萎縮,房地產市場也因房貸繳不出而開始崩盤,金融投資銀行的房地產擔保品泡沫價格亦隨之無量下跌,導致操作新用槓桿失衡,進一步虧損連連而被迫宣布破產倒閉。

最後還是全民埋單,由政府出面提供兆元級紓困計劃力挽狂瀾。為求自保,歐美金融投資銀行亦強力撤回在新興市場的投資股份,打折變賣房地產求現,贖回期貨交易和投資基金的熱錢,因此,全球商品市場價格從通膨轉成通縮。當商品擔保價格崩壞,持有更多美元現金,降低拆款交易風險,減少放款信用業務,成為全球金融機構當前的生存之道。但這也造成國際與一國之內企業與個人向銀行貸款的難度越來越高,市場投資活水也逐漸乾涸,各國央行只有相繼祭出降息策略或是刺激消費方案,期望先從活絡商品市場交易著手。

這場金融風暴對於全球電子產業也造成傷筋挫骨的衝擊。全球及一國之內消費電子市場營收持續下滑,電子元件與軟硬體設備裝置庫存接近危險水位,銀行融資雨天收傘,股價下滑資產縮減,裁員減薪部門整併層出不窮。

電子產業與金融投資機構的依存關係千絲萬縷。電子產業需要銀行資金作為永續經營的活水源頭,銀行也禁不起電子產業再一次崩盤。雙方既有共生關係,延期還款機制便有存在空間。不過目前最關鍵的是,要提升電子產業員工的消費能力與意願,還要帶動電子產品在商品市場的交易熱度。因此獲利多寡可能不是最重要的考量,先有收入才能活絡產業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