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也有輪到七年級生講古的一天。

小學六年級時,家裡擺進了一台會發出嗡嗡怪叫的機器,爸爸說它叫做數據機,那些怪里怪氣的聲響宛若咒語,喃喃低語地將時空之門緩緩打開。雖然總得等上半天,但是竟然能夠用電腦寫信給移民美國的親戚、在黑盒子的小視窗中輸入文字、接觸當年陽春的不得了的BBS。

另一方面,爸爸得意洋洋的帶回一塊黑色的磚頭、這台機器看來堅若磐石,拉開天線、按著透出綠光的軟橡膠按鍵,他說:「這叫做大哥大!」那個年代,手機是奢侈消費,在校園裡頭比較流行的是「叩機」,透過各式豐富的諧音聯想,「5201314」堪稱當時最夯的把妹招式-這樣說其實不太正確,因為當時大家用的語彙是「酷」而非「夯」、是「馬子」而不是「妹」。

懷舊時間就到這裡了。

後來的非常多年,網路就是網路、手機就是手機;各走各的路不甚相關。當時誰也沒想到,現時現刻,這兩樣事情會攪在一起,甚至還發揮了1+1>2的道理。手機越來越薄、螢幕越來越大、頻寬愈來愈廣,PDA、導航機、隨身聽、遊戲機、電子錢包、甚至還能「反客為主」,充當無線基地台給你的電腦上網。

去年春天,大家都還在爭論iPad這樣的東西是否愚蠢,我在駛往美國舊金山的火車上,看到一位衣著休閒的男士坐在靠窗的席次,翹著悠閒二郎腿,左手豪不費力地托著iPad,右手指頭則在螢幕上靈活滑動拖曳。不知道是不是加州的陽光太過耀眼,這樣輕鬆便利的畫面,停留在我腦海中很長一段時間。我想,當年腰上繫著「叩機」的少年們如果搭乘時空機來到現代,可能會羞慚致死,心想自己如何會糾纏父母購買螢幕只有1*5CM、還要飛奔至公用電話回call小情人的產品而得意洋洋。

寫這篇文章的前一天,台灣Facebook終於開放了「打卡」功能,有些人對這項功能嗤之以鼻,不過我卻覺得這代表了另一層意義:在以PC為主的網際網路上發跡,如今備受矚目的FB新功能,卻是在行動裝置上才能使用,下一代的行動裝置或許面貌尚未定案,但其重要性卻昭然若揭。

歲月如梭從來不只是句古人名諺。它的速度之快,讓我們必須設法在有限光陰中移動最大的範圍、辦好最多的事項。即使交通愈發便捷、我們花在移動的時間卻持續上升。如果要問我「Mobile Next」為何如此重要,或許正是因為,時光真確地以這樣無情的面貌狂奔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