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初,COVID-19疫情動輒阻斷全球運籌,雖推升宅經濟與遠距需求,帶動資通訊產業成長,但也嚴重衝擊全球供應鏈,甚至造成晶片供需缺口。例如車用電子即出現嚴重晶片短缺,導致各國車廠面臨無車可交的困境,甚至引起各國透過外交或經濟對話模式,期望台灣半導體產業加快供應相關晶片。

更遑論2022年爆發俄烏戰爭,不但引起全球對半導體原料供應鏈的疑慮,進而擔憂跨國供應鏈的風險,甚至連帶掀起各國官方和媒體討論台海地緣政治風險的風潮,導致各界高度關注最先進晶片製程集中於台灣生產的議題,進而使各國亟思發展自主半導體產業,而紛紛推出相關產業激勵政策,其中尤以美國、日本和歐盟最為積極且備受各界關注。

美國拜登總統於2022年8月簽署「2022年晶片和科技法案」,以「在美國本土生產戰略價值晶片」、「確保國家關鍵晶片供應」及「強化半導體研究及產業聚落」為其政策目的核心,擬透過鉅額補助的方式,鼓勵海內外業者在美國境內擴大晶片生產及技術研發。

日本則早在2021年6月即公布半導體戰略,以「先進半導體生產與供應」、「支持數位與綠色產業」和「強化半導體設備與材料突破」為政策目的核心,亦率先以巨資補助,協助Sony和Denso等大廠與TSMC合資在日本建廠,以及其他業者投資擴廠。

歐盟亦正研擬晶片法案,以「安全自主供應鏈」、「先進晶片製造研發」、「人才培育」與「國際合作」為政策目的,規劃投入鉅額補助,協助吸引半導體業者的建廠投資與研發活動。

在上述補助政策獎勵擴大半導體在地生產之下,美國和日本已吸引重要業者投資擴廠,歐盟亦戮力吸引海內外業者在當地投資設廠。雖然全球半導體市場在2022年下半年需求已趨緩;但半導體既有建廠規劃仍持續推動。未來是否造成半導體供需失衡,仍待觀察。

除上述補助政策所帶動的投資建廠外,主要國家亦透過政策推動國際合作。例如歐盟即與美國推動建立「供應鏈早期預警機制」,以建立警報系統、推動資訊共享、避免補貼競賽和提高供應鏈透明度。但由於事涉各國業者商業機密與市場機敏資訊,後續仍待建立可實質運作的平台。

日本亦推動與美國共同合作開發「2奈米先進製程」,除在日本成立聯合研發中心,藉以引進美國國家半導體科技中心設備和人才之外,亦成立Rapidus公司與美國IBM合作研發2奈米製程。然而,未來能否有足夠的市場需求支持,以及能否有效達成量產規模,亦需長期觀察。

(本文為潘建光、洪春暉共同執筆,洪春暉為資策會MIC所長,潘建光為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