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經濟部、環保署、農委會、內政部、工程會等五大部會於今(6)日召開「2022台灣循環經濟週跨部會記者會」,共同揭開2022台灣循環經濟週序幕,以循環動靜整合、實踐淨零永續為主題,進而引領產業建構全循環系統,讓循環創新技術大幅提升台灣淨零減碳的成效,達成低碳轉型的目標!
|
經濟部等五大部會共同揭開2022台灣循環經濟週序幕,圖左至右為內政部主任秘書張琬宜、農委會王仕賢處長、經濟部次長曾文生、環保署副署長沈志修、行政院工程會主任秘書林傑合影(攝影:陳復霞) |
2022台灣循環經濟週橫跨10月至11月,共計有八大活動陸續登場。記者會展現三大成果亮點,分別是:
一、經濟部循環材料驗證與媒合平台計畫所媒合動靜脈廠商,並協助驗證循環物料,確保安全性及可靠性,運用中聯資源(轉爐石)加上高雄瑞榮(瀝青刨除料)及工研院研發的瀝青再生劑所開發的抗車轍瀝青混凝土,可取代80%的天然砂石,減少道路修補率,延長道路壽命,較傳統工法可減碳75%以上;
二、環保署推廣永續消費循環採購,由技嘉科技於2018年成立的專業維修廠商百事益國際,建立永續的循環經濟採購的商業模式,不限品牌的回收與銷售,在2021年減少634公噸電子廢棄物產出,和降低碳排放達9萬公噸CO2賦予舊3C產品新價值,延長產品使用壽命;
三、農委會輔導低碳無毒的生質能木質顆粒,將農林剩餘資源加工製成無毒低碳木質顆粒,兼具環保高效能低汙染低成本,可取代煤和油等資源,解決農民去化困擾,促進資源加值化循環運用,創造千萬經濟價值。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說明綠能及循環經濟是減碳的兩大工作,他以經脈不通比喻現況仍需改善,強調如何妥善處理廢棄物再管理及應用,並且跟廠商建立順暢的聯繫都很重要,他表示:「未來的整個減碳工作,循環經濟領域事實上大概會占40%到50%的重要性,所以應該是除了能源以外最重要的項目。」
環保署副署長沈志修更進一步說明,全球排碳量當中的45%與製造流程相關,而台灣仰賴76%資源進口,從2億7千萬噸所產生的廢棄物高達3千萬噸,他以如何讓靜脈與動脈銜接順暢來形容,減少廢棄物,例如將電子產品回收再利用,降低排碳量,除了靠政府推動,也需要眾人共同努力,他表示:「我們期待透過資源循環能夠讓2050淨零碳排達到可行,能夠減少自然資源的開採,就是我們地球可以循環、永續很重要的一個指標。」
循環經濟推動方案在各部會努力下,不論在源頭設計、創新材料、綠色製程等,都是淨零碳排的重要技術能量。為展現循環經濟創新研發,特別在北、南推出系列展覽及技術發表會。
10月13至15日農委會集結經濟部、環保署等5個部會,共同於2022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設置「永續發展館」,展出國內外環境永續相關技術與產品。
10月14日循環經濟推動方案-產業趨勢分析暨創新技術推廣媒合會,聚焦化學及高科技循環技術。
10月24日農業資源循環利用技術成果發表會,展現運用農業資源取代塑料、纖維材料、3D列印材料等成果,希冀多方促進資源循環產業發展。
11月3至5日在高雄展覽館登場的「TASS亞洲永續供應+循環經濟會展」之台灣永續主題館,以20項前瞻循環技術打造動靜生態圈,建構循環永續、台灣共好。
11月4日循環材料創新應用新路徑-技術交流會,以無機材料領域為核心,引領產業轉型,建立循環材料應用新商機。
為推進產業邁向循環永續達淨零排放,環保署集結40多家資源循環相關企業於10月12日至16日,在松山文創園區舉辦「循環經濟新創展」,展出生活化的資源循環設計產品、技術及服務等。
10月28日舉辦「資源循環績優企業頒獎典禮暨企業高峰會」鼓勵推動資源循環的企業,分享其成功的秘訣。
11月3至4日經濟部主辦台灣循環經濟大聯盟論壇以「循環動靜整合、實踐淨零永續」為主軸,聚焦於台灣工業根基之石化產業及護國群山之高科技產業,分享以核心技術能量轉換至綠色商機,在綠色賽局中拔得頭籌。
2022台灣循環經濟週以循環經濟邁向淨零碳排,持續發揮台灣產業應變韌性,以創新研發為基礎,產業動靜整合為方向,為台灣打造永續環保、循環再生的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