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 / 文章 /
短距无线通讯系统整合之挑战与设计原则
 

【作者: 誠君】2004年09月03日 星期五

浏览人次:【14817】

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Short Range Wireless;SRW),包含802.11系列、蓝芽(bluetooth)、ZigBee、RFID、UWB、IrDA、WiMedia,甚至DECT、无线1394、无线USB和其他封闭式或专用的标准,这牵涉到电信业、电脑业、半导体业、系统设计/制造业(ODM/OEM)的共同参予。


在这么多的标准中,有哪些是适合特定业者的应用呢?有哪些市场、产品和服务最适合使用到短距无线通讯呢? IEEE 802.11系列标准的现况如今又是如何?如何有效地开发SRW产品?本文试着从中厘清思路,提供一些意见给读者参考。


短距离无线通讯的分类

为了明白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能提供哪些应用,首先必须先知道它们的种类。近年来,SRW是演变最为快速的技术类别。它们的种类虽然多,不过,大约可以区分为三大类:


  • 高速传输率,50到100Mbps的类别:此典型的应用是将视讯资料分散于家庭和下一代的公众区域网路(public WLAN;PWLAN)或「热点(hotspot)」。目前属于这种技术的包含:802.11a/g、HIPERLAN/2、UWB、IR-LAN...等。


  • 中速传输率,1到11Mbps的类别:此典型的应用包括PC(乙太)网路、个人区域网路(PAN)、公众撷取系统。目前属于这种技术的包含:802.11b(Wi-Fi)、蓝芽、HomeRF、DECT等。


  • 成本非常低的慢速传输率,数十Kbps的类别:802.15.4、ZigBee、KONNEX......等是属于这种技术。应用于玩具、家电、电玩、工业控制、医疗设备等。



(图一)是各种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在传输率与通讯距离的功能比较。


《图一 各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比较》
《图一 各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比较》

就技术面而言,目前有许多挑战需要克服。这至少包含下面几项:


智慧型天线

由于各国的频谱规范不同,同样是WLAN装置,但是,不同地区所使用的射频频段不一定相同,例如:日本、美国和欧洲,因此,这迫使天线制造商必须设计出可调谐的双频(dual -band)天线,能够在2.4~2.5GHz和4.9~5.9GHz的双频段内同时工作。不幸的是,这两个频段的谐波会彼此相互干扰,导致天线的通讯品质低落。因此,如何设计尺寸不大、通讯良好的双频天线成为业者的一大挑战。


归纳一下,业者在面对天线的应用时,会遇到下列常见的难题:


  • 短距离问题:要如何和附近的其他装置共用相同的频段,同时能增长通讯距离、降低功率耗损。


  • 天线的位置:由于短距无线通讯装置的体积不大,要如何在它上面找出性能最佳的位置,并且兼顾产品牢固的考量。


  • 电池的性能:如何维持八小时的电池寿命,并能增长通讯距离。


  • 旧设备要如何无线化,并符合国家的电信、EMC标准。


  • 要如何获得能符合多种不同标准的天线(multiple antenna)或双频天线,例如:蓝芽与WLAN、WLAN与UWB、RFID与WLAN等。自行设计、或购买有包含天线与射频电路的子板。



此外,关于智慧型天线技术的议题,还包含:能将天线和控制系统整合在一起的晶片封装技术、分散式的天线系统(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DAS)、卫星电视天线、陶质(ceramic)天线等。


目前,国外有天线制造商采用新的材料技术和演算法,提出一种解决方案,称为以用户为主的智慧型天线(Subscriber Based Smart Antenna;SBSA),SBSA被宣称可以提高讯号强度、降低杂音、增加传输率、减少功率耗损。这种技术也可以应用在GSM、GPRS、EDGE、WCDMA、cdma2000和802.11/15/16上。它也支援全向性(diversity)和MIMO的功能。


资料的通讯安全

短距离无线通讯网路的弱点,最初是在企业的内部网路和电脑。因为病毒会透过它们,散布到无线通讯网路上。当用户移动时,他们无意间也会在别的地方染毒。当重新连接上企业网路时,会不知觉地释出拒绝服务(Denial of Service;DoS)的攻击,破坏网路系统的重要作业。因此,要如何找出安全漏洞、怎样才能杀毒、如何确保通讯网路里里外外都是安全的等,这些都是挑战,也是商机所在。


无线感测网路的应用

RFID、ZigBee等技术都可能应用在无线嵌入式(感测)网路、物流供应链管理系统上。感测标签与感测器或扫瞄机之间的通讯协定标准、感测讯号的辨识和筛选、与后端资料库伺服器的沟通、收集到的资料在供应链管理系统中的处理与分布、以及与资料安全相关的技术开发等,都是业者必须面对的挑战。


顺便一提,一个标准的RFID系统包含有:控制晶片、收发机(transponder)、扫描机(reader)和天线。


用软体定义射频

利用软体来选择频段和无线通讯标准将是未来的趋势。可用软体定义的射频(Software Definable Radio;SDR)技术是可移植的(portable),系统厂商可以针对不同的应用,考量性能、尺寸、复杂度、价格等因素,设计出能横跨许多不同天线和射频电路的软体来。支援SDR的天线系统包含很广,譬如:多频带(multi-band)、可调谐的、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等天线。理论上,这种观念应该可行,但在实务上,可能会遇到不同标准或技术彼此不相容、天线厂商不愿意和软体厂商配合等问题。


如何支援和教育客户

乍看之下,这应该不是什么困难的问题,但是因为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非常多,该如何教育和支援客户,使他们了解不同技术的差异之处,同时协助客户将短距无线通讯技术整合到企业的资讯网路中,将是供应商最大的挑战。基本的问题包含:如何管理日益增加和更形复杂的无线电频宽;如何规划和限制每个装置对无线电频宽的使用量;如何设定无线电网路,以提高它的性能、可靠度、安​​全度。


电磁相容标准的测试

无线电装置必须通过电磁相容(EMC)标准,这包含电磁辐射的测量、介面耦合、布线和接地、滤波和遮蔽(shielding)、杂讯干扰、抑制元件的使用等技术。国内许多系统业者因为本身没有EMC的设计能力,于是委外设计和验证。 2003年这些承接EMC案件的公司都有大幅的成长,幅度甚至是过去的2~4倍之多。


在进行天线的辐射模式(antenna pattern)测试时,天线的固定位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很大。不良的位置会阻碍电磁波对四周方向的辐射,造成错误的测量结果。例如:在做近场(near-field)测量时,若测量的区域被测试系统中的封闭球体截断,就会产生错误的测量值。如果我们采信了这种错误的测量结果,我们将无法正确地掌握住天线在它的辐射涵盖范围内的特性。


降低收发机的成本

一般而言,无线电系统包含有收发机(wireless transceiver)、天线和基频处理器。其中,收发机的成本通常比较高。因此,采用价格便宜的CMOS制程,来设计收发机已经是主流的趋势。除了成本因素以外,功率小、工作频率比较低的收发机,也将是促使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能够广泛普及的重要因素。


家电控制、工业自动化、保全系统等应用,并不需要高频、高功率的无线电收发机。因此,如何降低外部元件的数量、建​​立无线电链路的程序要如何简化、降低功率和成本等,都是一大挑战。


IPv6是否能普及

IPv6是下一代的网际网路通讯协定(Internet Protocol;IP),它可以支援现有的和未来的IP需求。它具有128bit的定址能力,这对传输多媒体的无线装置帮助很大。它增强了对等网路(peer-to-peer)的应用,提供全球唯一的IP位址给每一个装置。 IPv6 解决了IPv4的缺点,例如:位址不够、网路连接的时间过长,并增加了对行动通讯和漫游(roaming)的支援。


短距离无线通讯的业者是否会全部改采用IPv6呢?短期而言,似乎看不出有这个可能。举例来说,IPv4存在于目前的蓝芽和WLAN产品中的比率仍然很高。可能因为使用者人口还不是很多,等将来短距离无线通讯装置普及了,IPv6就可能会取代IPv4。


红外线技术在财务管理上的应用

红外线在财务管理(Infrared Financial Messaging;IrFM)方面的应用,在过去几年来逐渐热门起来。 2003年,红外线资料协会(Infrared Data Association;IrDA)公布了一种标准,称为「IrFM点即付(Point & Pay)」应用导引(Profile),它能让用户使用行动装置完成商业交易,这些行动装置包含:手机或呼叫器;而接受交易请求的是「IrFM销售点(point-of-sale)」终端机,例如:付费话机、饮料贩卖机。


红外线通讯具有资料保密性高、成本低、点对点和短距离通讯、高速的定向连接等优点,因此,它是消费性电子装置能够应用于行动式电子商务的重要媒介。不过,这种前卫的应用方式是否能够普及,最后仍然由消费者和大多数的商业机构是否愿意采用而定。


磁感应技术在可携式音讯装置上的应用

「可靠的无线音讯串流传输」,对日渐成长的数位语音装置而言,是急需改善的重点。但是,以目前的射频技术似乎很难达到这个高标准的要求。因此,需要另外找寻合适的技术,以满足客户与市场的需求。


磁感应(magnetic induction)已经被证实是射频技术的最佳替代方案;若将它应用在可携式的音讯装置上,可以传输高品质的数位语音,这主要是因为它的近场辐射效能比射频技术优异。


不过,对大多数业者而言,磁感应技术仍然是一块陌生的处女地。它的成本虽然比较便宜,但是,在尚无大厂公开表示支持的情况下,许多业者仍然宁愿采用传统的射频技术。


IEEE 802.11标准的现况

IEEE对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的标准化工作,一直都很积极地在推动着。目前既存的802.11标准制定小组和其工作现况,简述如下:


  • IEEE 802.11──最原始的 2Mbps、2.4 GHz标准;


  • IEEE 802.11a──54Mbps、5GHz标准(1999年公布,正式产品在 2001出货);


  • IEEE 802.11b──802.11的修订版,支援5.5和11Mbps(1999年公布);


  • IEEE 802.11d──适用于其他国家电信频谱的规范;


  • IEEE 802.11e──增加了对QoS的规范,包含封包挤压(packet bursting)技术;


  • IEEE 802.11b──桥接器之间的通讯协定(Inter-Access Point Protocol;IAPP),是漫游的标准;


  • IEEE 802.11g──54Mbps、2.4GHz标准,(与802.11b向后相容)2003年公布;


  • IEEE 802.11h──5GHz频段,动态通道/频率选择(Dynamic Channel/Frequency Selection;DCS/DFS)和传送功率控制(Transmit Power Control;TPC),符合欧洲标准;


  • IEEE 802.11i──加强安全功能,2004年6月24日正式公布;


  • IEEE 802.11j──适用于日本的延伸标准;


  • IEEE 802.11n──提高资料传输率(throughput);



常用的IEEE 802.11标准之间的比较,如(表一)所示。



《表一 IEEE 802.11b/a/g的比较》
《表一 IEEE 802.11b/a/g的比较》

开发SRW产品的步骤和原则

对OEM系统厂商而言,开发短距离无线通讯产品是有一定的步骤和原则可以依循的。大体而言,这些步骤和原则并不会因为不同的无线电技术,而在根本上有所不同。如(图二)所示。详细说明如下:


电路板线路的设计

厂商可以参考晶片制造商所提供的公板来设计。不过,要对电源电路、EMC/ESD电路做重新设计时,必须谨慎选择替代元件,并考虑依照不同的应用种类,采取弹性的设计方案。


软体的重新设计

更换或增加任何一个处理器或控制器、记忆体、周边介面,都必须重新设计软体的驱动程式。有时,为了屈就于硬体的设计,软体的重新设计会变得很复杂。所以,到底是修改硬体好或软体好?是设计团队必须谨慎评估的重要工作。此外,不同的作业系统(OS)会有各种不同的限制条件,千万不要小看将不同作业系统移植到同一块电路板的困难度,若编译器、组译器、除错器不支援或没有时,光靠一般经验和手动修改,其辛苦是可想而知的。


测试工作

一般而言,这包含天线与射频电路的测试和系统功能的测试。前者需要将系统处于不断发射或接收的状态,以测量天线的辐射模式和射频电路的品质(包括EMC/ESD)。这可以利用程式将处理器或控制器设定在这样的模式下,以接受测试。系统功能测试则是从应用层不断传送或接收资料,以测量系统的资料传输率、错误率,以及整体的效能(包括功率耗损和相容性等)。


《图二 开发SRW产品的步骤和原则》
《图二 开发SRW产品的步骤和原则》

结语

如此多的SRW标准彼此在市场上竞争或互补,但要如何针对特定的应用和需求,从中找出最佳的技术,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任务。不仅如此,想要获得成功,不只需要理解技术的内涵,也要知道商业交易的模式,最后才能赢得市场。


这几年,全球经济不景气,可是许多新技术却纷纷出笼。不过,至今真正能在市场上获得亮丽成绩的,寥寥无几。因此,如何将这些新技术的功能和特色转换成能刺激经济成长的动能,将是厂商们的终极挑战。


  相关新闻
» 思科助凯基证券打造准确稳定且安全的智慧金控系统
» AWS:企业应透过生成式AI进行「安全的创新」
» 台湾应用材料启动「应材苗懂计画」 共组「半导体科普教育联盟」
» 大联大世平集团携手NXP持续深耕工业物联网产业
» BSI开启跨部门合作应对气候变迁 推动ISO标准变革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5T63CD9CSTACUKM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