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從90年代開始,資訊業者就已積極嘗試跨足到消費性電子領域,如1991年Sun的Green Project(綠色專案,原意在研發STB,之後衍生出Java)、1993年Apple的Newton Message Pad(今日PDA的發想雛形)、1996年Microsoft的Windows CE、乃至1999年的JINI、UPnP等,都是資訊業者嘗試用自身原有的優勢與熟悉的技術,將市場版圖更加擴大的企圖表現。
而就在這眾多的跨足努力中,PC機內的「組件技術標準」與「組件量產規模」成為極大的延伸優勢,成功地將資訊技術打入今日的消費性電子產品中,如智慧型手機Smart Phone可透過USB埠與PC交換資訊,進而充電,電視遊樂器Xbox內具有硬碟,或者是iPod的硬碟型隨身聽,乃至家用的硬碟型錄放影機(PVR)等都是顯例。
若更進一步歸納,可以發現PC最具優勢的組件標準及技術主要有三:即是ATA、PCI及USB,此三者也是讓PC成功跨足CE的三大幕後功臣,直至今日這三項介面仍在不斷演化提升,本文以下將對此更深入的討論。
...
...
使用者別 |
新聞閱讀限制 |
文章閱讀限制 |
出版品優惠 |
一般訪客 |
10則/每30天 |
5/則/每30天 |
付費下載 |
VIP會員 |
無限制 |
20則/每30天 |
付費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