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變型照明技術--Off-Axis Illumination(OAI)
 

【作者: 高蔡勝】   2000年02月01日 星期二

瀏覽人次:【16925】

根據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的資料顯示,每隔三年半導體IC的生產技術便要往前推一個世代,在Roadmap中,0.18微米世代的半導體產品必須在1999年量產,而0.13微米的產品是在2002年量產。要達到SIA Roadmap所規定的生產技術是一項相當困難的技術整合,舉凡從元件設計、薄膜、微影、蝕刻到平坦化等技術都必須環環相扣緊密的連接在一起,才能勉強的達到進入量產的水準。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的半導體模組技術中,微影技術本來並非一項瓶頸技術,尤其是在以前的微米或是次微米的半導體世代中,將光罩上的電路圖形經由曝光、顯影而轉移到晶片上,並非一項相當困難的技術。


微影技術與製程之關係

而以往微影技術並非是一個瓶頸技術的主要原因,應該是曝光機設備的發展速度遠超過半導體製程的需求。我們可以用兩個參數來代表這個微妙的關係,第一個參數是曝光機光源的波長λ,它可以代表曝光機的發展程度,通常越小波長的光源代表的是越尖端的曝光機;第二個參數是光罩上線路圖形的最小尺寸CD(Critical Dimension),CD越小當然代表製程的要求越嚴格。在以往的半導體微米或次微米世代中,一直都是線路圖形的CD比曝光機光源的波長λ還要大,也就是說,晶圓廠可以使用符合製程規格要求的曝光機來生產,在此情形下微影製程事實上可能類似印刷廠的印刷工作,在製程中只需要注意缺陷或疊對的控制,還不可能會遇到圖案曝不出來的窘態。


但是隨著線路的CD越來越小,我們就必須需要更短波長光源的曝光機,因此曝光機的波長從汞燈的G-line(0.436微米)、I-line(0.365微米)到準分子雷射的KrF(0.248微米)以及現在最尖端的ArF雷射(0.193微米),每一類型的曝光機可能正代表著一個到兩個半導體產品的世代。但是無論如何,光源波長的縮短並非永無止境,對於微影製程來說,每一次的縮短光源波長可能都類似代表一次產業革命,舉凡曝光機、光罩、光阻或者是製程本身都可能和以往所使用的大不相同,這可能是意味著新廠或是新的製程技術。


因此在面臨半導體產品的世代交替時,我們可能必須考慮三個重要的因素:1.因為產品CD變小的獲利狀況;2.新一代的機台或製程技術能否取得;3.製造成本。在以往的微米或次微米的時代中上述三個因素都可以得到相當好的平衡狀況,但是在現今深次微米的世代中卻不是這麼一回事,目前產品的規格是0.18微米,但是我們所能正常取得的曝光機波長是0.248微米,變成λ遠大於CD,這顯示著我們目前確實迫切的需要下一代的曝光機,但是遺憾的是ArF曝光機的取得並不容易,而且貿然使用新的曝光機所付出的其他成本可能更大。因此目前便有人思考能否利用現在的曝光機,再加以提昇製程技術而達到下一世代產品的規格,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是肯定的,而且這個想法應該也是臺灣甚至世界上半導體業者目前所要追求的共同目標。


半導體微影解析度之增加技術

在前面我們提到,當曝光機的波長λ小於線路的CD時,微影製程的技術並不困難,但是當λ大於CD時又如何呢?這種情形可能造成光罩上的圖形根本曝不出來,或是即使可以曝的出來,但是製程的穩定度也可能欠佳。因此,既然由於曝光機的取得及成本問題使我們無法讓波長λ變小,我們能否藉由其它的技術來相同的達到增加解析度的效果?通常在半導體微影技術中我們將這一類可以增加解析度的技術稱之為RET(Resolution Enhancement Technology),在RET中較常用的有三種技術,分別為光學近接效應修正(Optical Proximity effect Correction;OPC)、相位移光罩(Phase Shifting Mask;PSM)和變型照明技術(Off Axis Illumination;OAI)。在這三種技術中,前兩者是和光罩有密切關係,而最後一個是和曝光機有關係,也就是本文所要談論到的主題。


(圖一)為一臺曝光機的簡單示意圖,光源(Source)在經過第一組透鏡(Condenser Lens)之後會均勻地入射到光罩(Mask)上,接著入射光會遭到光罩的阻擋而產生繞射作用(Diffraction),使本來均勻入射的光線變成分開的多道繞射光,而射入第二組透鏡(Projection lens)內,這一組透鏡的目的為收集這些繞射光使它們在晶片(Wafer)上聚焦成像,經過這些程序便可以使光罩上的圖案轉移到晶片上。所以曝光的行為我們可以將它簡化成繞射和成像兩大階段。根據基本的光學理論,一束垂直入射的光線經過光罩時,此時我們可以將光罩想像成一道繞射光柵,這時出來的光線會變成無窮多道的繞射光,依照這些繞射光和入射光之間的相關位置,我們可以將這些繞射光定為0、±1、±2、±3...階繞射光,而這些光之中有部份的光會被透鏡所收集而在晶片上成像,如(圖二)。


《圖二 繞射成像示意圖》
《圖二 繞射成像示意圖》

根據光學理論,透鏡所收集到的繞射光越多,則在晶片上的成像會越清楚越接近光罩上的圖案。不幸的是理論上入射光經過光罩繞射後所產生的繞射光有無窮多道,而透鏡的大小卻是有限的,因此曝光影像的失真是一種相當自然的現象。但是要在晶片上成像,則至少必須要有0階光及至少一道1階光被收集到,否則光罩上的圖案便無法在晶片上曝出。那麼這個現象和入射光的波長λ及光罩上的CD又有何種關係呢?在同一種曝光光源的條件下,當光罩上的圖案尺寸CD越小,則繞射光的角度會越大,因此同樣一種光源,曝比較大尺寸的圖案,則透鏡所收集到的繞射光會越多,成像會越清楚;反之,若光罩上圖案的尺寸越小,則透鏡所收集到的繞射光也會越少,成像越不清楚,如(圖三)。


《圖三 大尺寸圖案曝光,小尺寸圖案曝光示意圖》
《圖三 大尺寸圖案曝光,小尺寸圖案曝光示意圖》

假如我們曝光的光源波長不變,那麼隨著所設計的元件尺寸日益縮小,透鏡所收集到的繞射光也會越來越少,在晶片上的成像也會越來越不清楚,到最後可能透鏡只能收集到0階直射光,根據光學理論,要在晶片上成像除了0階光之外,還必須至少有一道1階光加入,因此當光罩上的圖案尺寸過小,而只能有0階光被透鏡收集到的話,這時晶片上可能沒有任何圖案被曝出來。要解決這個問題來增加曝光解析度除了買一臺更短波長、更先進的曝光機之外,其實還有其它方法,其中最簡單的方法是,假如我們將入射光的光源由原來的垂直入射變成斜向入射,則情形會如何呢?(圖四)顯示,當光源垂直入射而在解析度的極限時,當入射光由垂直入射變成斜向入射時,1階光便可以進入透鏡而在晶片上成像了。


《圖四 》
《圖四 》

利用變型照明技術增加解析度

以下將討論到如何實際的應用這個斜向入射技術,也就是所謂的變型照明技術來增加半導體微影製程的解析度。在實際曝光機的光源之後第一組透鏡之前會有一個位置可以用來放置金屬擋片,假如這個位置沒有放置任何阻擋物的話,那麼就表示任何角度的光線都可以打到光罩上。通常這個擋片是一片圓形的金屬片,假如我們也將光源的形狀想像成圓形的話,那麼越靠近圓形中間的光代表越是垂直入射光,而越靠近圓形外圍的光代表入射方向會越傾斜。假如我們不放任何擋片來定義光源的形狀,那麼各種方向的光線都會打到光罩上,根據上文中的推論,尤其在解析度極限時,圓形光源中間部份的垂直入射光根本對成像沒有任何貢獻,因此假如我們能將中央部份的光擋掉,只讓圓形外圍部份的斜向入射光通過的話,那麼整個曝光的解析度一定可以大為提昇。較常用的變形照明的擋片有兩種,依照其不同的形狀可以將之稱為環形(Annular)和四偶極(Quadrupole)兩種,見(圖五)。


《圖五 常用的變型照明技術》
《圖五 常用的變型照明技術》

其中環狀和四偶極濾光片各有其優缺點,而且在真正的半導體量產環境中都有人使用,其中環狀的濾光片增強解析度的效果較弱,但是對於各種角度的線路圖案都可以使用,而且由於其所擋住的光量較少,對於曝光機的曝光功率以及光罩上的光場均勻度影響較小;反之,四偶極濾光片對於解析度的加強效果相當好,但是相同的其缺點也相當多,例如45°的圖形解析度會較差,而且由於其遮住光的部份較多,因此對於曝光機機臺的曝光功率及投射到光罩上的光場均勻度都變得很差,所以即使四偶極濾光片解析度相當好,但是反而用它的人比較少,而是用環形濾光片的人較多。


但是無論如何,由於下一代曝光機的取得或是製程的成本都成問題,我們可能會被迫使用到類似四偶極濾光片的這種高解析度技術。因此如何克服伴隨著這類高解析度技術而來的問題,可能正是製程能否成功的關鍵。對於45°線路圖形無法解析的問題,基本上應該可以更改原先的元件線路設計,使45°的圖形不致出現小的線寬,但是對於加上變型照明之後的曝光機曝光功率及光罩上的光場均勻度則需另作考慮。


工研院電子所獲技術上突破

工研院電子所深次微米技術組最近在變型照明的技術上有了相當成功的突破,經過持續大約半年密集的實驗及理論模擬後,電子所發現事實上在遮光板上面不同部份的光對於在晶片上面的成像都有特殊的效果,而以往晶圓廠所使用的變型照明技術都沒有充分的利用這些光線,電子所藉由很嚴謹的光學理論以及一套全新的實驗方法已經成功的將上述的曝光功率及光場均勻度的問題全部解決掉。


電子所在民國85年引進了全臺灣第一台的準分子雷射KrF曝光機,在當時可以說是一部國內最先進的機臺,可惜的是該部曝光機的規格是0.25微米的半導體產品規格,在三年後的今天,0.18微米的世代下該部曝光機事實上已經顯得相當老舊。但是幸運的是在電子所成功的發展出一套全新的變型照明技術後,此曝光機竟然可以成功的達到0.15微米的量產規格,而且現在正往下挑戰0.13及0.1微米的微影製程。而且更特別的是,在新一代的曝光機出現後,我們還可以利用同樣的這一套技術去嘗試更尖端的半導體製程。這對於臺灣的半導體產業來說,應該是一個相當好的消息。(作者任職工研院電子所深次微米技術組微影技術部經理)


相關文章
透過自動高階補償改善疊對控制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工研院VLSI TSA研討會登場 聚焦異質整合與小晶片、HPC、AI
» 國科會擴大國際半導體人才交流 首座晶創海外基地拍板布拉格
» SEMI:2023年全球半導體設備出貨微降至1,063億美元
» 受惠HPC與AI需求 今年台灣積體電路業產值可望轉正
» TrendForce:台灣強震過後 半導體、面板業尚未見重大災損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3.145.178.106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