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聽明基電通(BenQ)決定不再投資德國手機部門,並向德國法院聲請「無力清償保護」的宣告之後,很多人都應該不覺得意外,但對於BenQ經營國際品牌的努力,仍是值得肯定的作為。原來投資的西門子手機部門,從2004年起就開始大幅虧損,最嚴重的時候每日虧損達新台幣二億元,明基接手後每日虧損仍高達一億元。據統計截至今年六月底止,手機部門累計虧損達270億元,已經遠超過明基262億元的資本額,董事長李焜耀不得不放棄,並設定停損點。

品牌經營就像一場場的球賽一樣,有輸有贏,但重要的是運動精神( Source : BenQ Mobile)
品牌經營就像一場場的球賽一樣,有輸有贏,但重要的是運動精神( Source : BenQ Mobile)

去年十月明基不僅榮獲「十大台灣國際品牌」的肯定,而且還與聯強國際並列為成長最快的兩大品牌。當時,本社就發文評論認為,品牌的經營對於當前台灣經濟轉型非常重要,然而要經營品牌也絕非易事,因為品牌的價值很難認定,不僅動態無常,也是虛實不定的,相關單位每年做一次鑑價報告,倒也不失為沒有辦法中的辦法。

一般認為,明基購併西門子手機部門一年來虧損了270億元,最後只換來西門子品牌與專利,這樣的代價實在太大了。表面上似乎如此,但是只要有一個會計制度做好停損的措施,確保公司仍夠繼續營運下去,那麼品牌的利益還是可能在未來發效,甚至大大的翻轉回來。目前明基大可把它當做一次重大的教訓,並從中獲取投資品牌的經驗,在重整旗鼓之後,相信品牌推進的力道會更順手、更強勁,所謂:「打斷手骨,反而勇。」這就是經營品牌的人,本身就應有的特質,所以外界應該多多給予鼓勵。

建立品牌本來就是長期性的任務,也是考驗一家企業永續經營誠意的指標。明基的母集團宏碁也是歷經多次的波折與財務危機,才能站穩腳步,並從品牌的行銷中得到事半功倍的利益。所以,明基承繼這樣的傳統,本身也沒有悲觀的權利,一定要再接再厲,把危機化為不可多得的轉機,再造一個台灣廠商發展品牌的典範。

很多人也都知道,面臨產業轉型的台灣廠商,必須更致力於品牌的經營,才能從代工製造的環境中蛻變出來,但是經營品牌的初期一定比代工還要辛苦許多,而且必定會經過許多坎坷與摸索的過程。有時候想一想,可能還會後悔走向這一條路,倒不如為人作嫁、仰人鼻息還比較舒服安全呢。所以,即使明基在建立品牌的過程中有所挫折,仍是值得大家尊敬的典範,同時也期待他們能夠早一點度過難關,以成功的範例來給其他有意發展品牌的廠商更大的信心。

品牌其實就是一種自我定位的過程,須要培養相當的自信心與獨立思考的能力,當人們有自信之後,一些美德與善舉也都會隨著發揮出來。所以,品牌是一個人、一個團體成長的必經之路,幼年期可以接受他人的資助來學習,青年期可以貢獻時間、體力來累積資源與經驗,當到了必須自立門戶、成一家之言的時候,就應該發展品牌,找到自己的定位,甚至了解本身的使命與責任。既然知道人生的過程又辛苦又危險,品牌之路又何嘗不是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