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SmartAuto / 新闻 /
飞利浦微控制器带给台湾设计者竞争优势
 

【CTIMES / SMARTAUTO ABC_1 报导】    2004年09月16日 星期四

浏览人次:【4630】

现今全球信息科技以及消费性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方面,台湾地区的设计者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皇家飞利浦电子公司(Royal Philips Electronics)强调其在台的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 MCU)产品策略,说明其如何符合台湾设计者的需求。

飞利浦在台的微控制器策略重心,以其LPC2000 ARM7-based微控制器系列供应快速成长中的32位市场,同时锁定8位微控制器领域逐渐成长的应用和市场。飞利浦广泛的8位及16/32位MCU产品线,能协助台湾OEM和ODM厂商将更丰富的功能结合到他们的电子产品中,同时确保设计者享有简捷的转移途径。此外,飞利浦也与工业上标准的80C51之8位微控制器开发工具厂商密切合作来发展32位工具,进一步简化了转移的过程。

飞利浦半导体台湾区总经理江建勋表示:「设计试用(Design-in)阶段普遍存在于如今关系复杂多变的供应链各个环节之中,能够了解全球终端客户的需求与协助国内客户设计等业务的运作更显重要。藉由与客户紧密的沟通联系,飞利浦持续地大量投资在多重市场半导体相关新兴产品的研发,以结合成本优势以及优异的第一线技术支持服务来满足供应链中所有角色的需求。」

「我们的8、16和32位微控制器,配合由完备的ARM开发工具团队和C51开发工具伙伴所提供,强有力的开发工具产品,让飞利浦成为台湾公司晋升世界级厂商行列的最佳伙伴选择。飞利浦微控制器产品的低功率、小尺寸和低接脚数(low-pin-count)数量等特色,特别适用于实现”Connected Consumer”的关键 - 消费性和掌上型应用领域,而台湾设计者和制造商正是这个领域的世界领导者。」飞利浦半导体亚太区产品营销经理华果补充说明。

为了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空间争取优势,台湾市场的趋势正加速采用32位微控制器,甚至包括传统上采用8位微控制器的应用。事实上,32位MCU是全球成长最快速的市场,根据Dataquest公司的数据,年成长率超过20%。此一市场趋势的形成,主要动力来自于用户要求以更低的成本享用更高效能和更丰富的功能。

飞利浦最新的32位LPC2000家族产品搭载一个16/32位ARM7TDMI-S核心、多达256K内建(on-chip) 快闪编程内存以及多达四个互连的CAN接口。这些新32位组件藉由几乎零等待状态(zero wait-state)的闪存以强化效能,因为它们能够达到一如SRAM内存的速度,而不同于一些因采纳多重等待(multiple wait-state)闪存而使得效能受限的竞争方案。LPC 2000家族可以处理复杂的系统运算,并且进行高效率的多任务作业。

LPC2000家族为台湾OEM和ODM厂商提供全面的支持,使得客户的开发速度更快、成本和风险更低,进而可以专注于建立产品区隔以取得竞争优势。再者,飞利浦的传统8位和32位工具伙伴,包括ARM、Ashling、Keil、Nohau、IAR、Hitex、CMX、Green Hills Software、Hi-Tech、Internich、ZLG和Phytec,共同提供了高效率的开发工具与开发支持环境。

在8位应用方面,飞利浦也持续为这些对于效能需求较低的电子产品提供强化,包括为其8位80C51产品升级,因为台湾许多较低效能电子产品也同样需要提升效能和速度。随着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将科技融入日常生活,台湾制造商也因此必须为他们的系统采用更具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以争取消费性产品商机。飞利浦为符合这些需求,推出了一款低价位的微控制器-LPC935,它是LPC900系列新推出的9款微控制器中的旗舰型芯片,LPC900系列可广泛应用囊括消费电子、工业控制与计算机外设等微控制器相关应用。

新的LPC935旗舰型产品,配备二组模拟/数字(analog-to-digital; A/D)转换器,实现模拟和数字两种世界间模拟转数字或数字转模拟之功能转换。飞利浦LPC900系列是以一个高效能的处理器架构为基础,在12 MHz频段下以低于167 ns的时间执行指令,提供比传统80C51高600%的效能强化。LPC900系列配备一个实时计数器(RTC)和三个16位计数器,增强了计时功能。此外,还提供了序列信道,例如400 kHz 字节宽的 I2C总线、增强型UART和SPI等。而弹性的电源管理功能则可以延长手持应用设备的电池寿命。

關鍵字: 華果  江建勳  微控制器 
相关新闻
看好数字家庭应用 NXP发表三款机顶盒解决方案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文章
» 使用PyANSYS探索及优化设计
» 隔离式封装的优势
» 未来无所不在的AI架构导向边缘和云端 逐步走向统一与可扩展
» MCU新势力崛起 驱动AIoT未来关键
» 功率半导体元件的主流争霸战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6E2R1YXISTACUK1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