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 / 文章 /
探索IC世界无限创意
旺玖科技总经理张景棠:

【作者: 鄭妤君】2004年06月01日 星期二

浏览人次:【3452】

本刊总编辑黄俊义(以下简称黄):旺玖的公司历史并不长,却已经在国内IC设计业界中崭露头角;是否能请总经理先谈谈贵公司的成长历程与公司特色所在?


旺玖科技总经理张景棠(以下简称张):1997年成立的旺玖其实在整体营运策略上可以说是“无心插柳”,当时我离开工研院、也曾短暂一家公司任职,后来决定与几个过去工研院的伙伴一起独立创业,其实一开始并不知道要做什么;在思索公司经营方向的时候,考虑到台湾高科技产业中仍是以IC设计具备较大发展潜力,且因为在工研院的时候是负责PC相关技术的研发,看到PC与外围设备的链接正逐渐由parallel bus走向serial bus的趋势,并以USB为未来的潮流,这几个关键启动了我们的灵感,也决定了旺玖以智能型输出/输入(Smart I/O)解决方案做为基础技术的发展策略。


《图一》
《图一》

随后我们花了至少一年半的时间来规划整体产品布局,除了提供包括USB、IEEE1394的各种外围设备、储存设备与数据链路之Smart I/O控制芯片,也将产品触角拓展延伸至热门的SoC设计平台解决方案与混合讯号(Mixed-mode)IC产品等。尽管旺玖没有雄厚的资本或背景,就靠经营团队之间的默契与努力打天下,但这几年来逐渐累积技术实力,目前已经创造月营业额1.3亿新台币的成绩,未来也有仍有持续成长的机会;而找到一个获利高的正确领域积极投入,是旺玖打稳营运基础的最主要原因所在。


黄:无论国内外都有不少同样投入USB技术研发的IC设计业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旺玖如何能够创造营收佳绩并站稳优势?


张:我们的企业标语是「探索新意」,而且在选择投入USB领域时就决定我们要做的是“有特色”的产品,为达成这个目标,除了要绞尽脑汁构思创新应用,更要有尝试的勇气。说到这个,旺玖第一次推出的产品其实并非是USB芯片,而是苹果计算机的AppleTalk打印机接口芯片;由于当时刚创立不久的旺玖资金烧得很快,为了争取这笔大订单以纾解财务压力,尽管其实对苹果计算机的系统接口并不熟悉,但凭借着一股自信与研发团队的实力,我们还是顺利达成客户要求开发出产品并赚进3000万台币;而「敢Try」的精神也成为推动旺玖不断推出创新USB产品的动力来源。


特色与创意是竞争力的来源

Smart I/O技术最大的挑战,就是装置之间的接口兼容性问题,但只要克服了这样的难题让各种不同让设备能顺利连接,就可以衍生出变化多端的应用,并创造出与竞争同业有所区隔的特色;如旺玖推出的各种手机与PC连接接口的解决方案,就是我们投注创意且成长性看好的产品,目前也与许多手机大厂客户进行合作中。IC设计业有所谓的「一代拳王」理论,许多公司往往一下子崛起得很快,但若无法顺利开发下一代新产品,找到拓展的方向,也会迅速没落;要避免被市场淘汰,就不能跟随而必须创新,而不做“Me, too”产品的旺玖就是以这样的理念慢慢培养竞争力。


黄:除了Smart I/O相关解决方案,刚刚总经理有提到目前旺玖也投入SoC设计平台的开发;对于此一热门领域的着墨,贵公司的动机与技术进展现况如何?发展SoC平台的困难点又在哪里?


张:Smart I/O相关技术是旺玖基础的扎根,从过去USB1.1还得自己写驱动程序的时代一路辛苦打拼,到目前已经可以推出最新的USB2.0结合IEEE1394之整合产品,可说花费了很大的心力与很长的时间;而拥有Smart I/O的实力做为基础,我们也才能往更高深的技术领域迈进。大约在三、四年前旺玖开始计划下一代产品线布局的时候,因为我曾经在工研院负责CPU相关计划,原本也希望能够投入CPU Core的开发,但这方面的技术仍有许多瓶颈必须克服,而从这样的想法延伸,我们也看到了SoC平台的趋势与市场机会所在。


旺玖在发展SoC平台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功课,因为SoC平台是一个多重的挑战,包括各 IP间接口(bus)的定义与整合以及软件操作系统(OS)、韧体(Firmware)的配合,都是平台成功与否的关键。操作系统的部分尤其是一个困难点,因为我们并不像英特尔(Intel)那么幸运,有微软(Microsoft)这样有力的伙伴量身打造所谓的“Wintel”作业平台,虽然现在也有开放性操作系统Linux可以使用,但为了要让产品“够炫”,旺玖也培养了一个专门负责操作系统开发的设计团队。


SoC成功关键在于创新应用

而SoC平台就算已经架构完成还不一定有用,如何创造各种应用才是发挥SoC平台功能的关键。这其中也有一个挑战,就是SoC设计业者必须具备各个领域的技术实力;像是目前支持各种数字多媒体功能的产品,MP3、JPEG或MPEG 4等影音技术的配合就很重要,要想开发这方面的应用就必须都有所涉猎。目前旺玖的SoC平台除了具备多媒体应用的技术之外,目前也积极发展GPS(卫星定位系统)的相关新应用,补强过去较弱的通讯领域之技术。


黄:SoC平台的关键组成是SIP,目前旺玖在SIP方面的相关策略布局为何?而SoC平台开发也是我国「硅导计划」的发展重点,对此贵公司可提供哪些经验与建议?


张:目前旺玖大多数的SIP都是自己开发,也与国内外的研究单位或SIP业者进行合作,而因为旺玖一开始投入的是Smart I/O接口技术,因此SoC平台上SIP整合的问题对我们来说很容易克服;其中有一个最困难的部分,是数字与模拟SIP的接口整合问题,为此旺玖也花了三年时间开发混合讯号(mixed-mode)的相关技术。发展SoC平台其实很像是堆栈积木方块,先有核心技术打好基础,就可以不断扩充延伸,包括各种硬件SIP与软件IP的搭配;我们目前也积极开发下一代的SoC平台所需之SIP,包括网络与PCI Express相关的技术。


我认为发展SoC平台绝对是一个正确的思考方向,不过如果台湾想要从开发自有CPU的这条路来达成建构SoC平台的目标,像是所谓的「台湾心」计划,就可能需要审慎考虑;因为SoC硬件架构的建立本来就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且获利回收很慢,CPU更要考虑制程配合度的问题与应用面的拓展,必须负担的风险不小,不如将SoC平台的各个SIP接口定义好,让平台更具备与目前ARM、MIPS等不同架构CPU Core兼容的应用弹性。


黄:对于IC设计业来说,要在「对的方向」与「获利」之间寻找平衡点往往很不容易,而这样的抉择对于所有的经营者来说都是一个考验;对此总经理的看法与经验为何?对台湾IC设计业者又有哪些建议?


张:旺玖一直都是非常专注于研发的公司,R&D投资比重一直在20%~30%左右,为了开发SoC平台也付出了不少代价,甚至有18、19个月没有新产品推出的纪录,目前上百位设计工程师也仍有一半以上是在进行尚未获利的开发案;但尽管如此,做“对的事情”仍是我们的执着,也因为一开始选择了Smart I/O这样利润较高、又能做为技术升级基础的正确领域,旺玖这一路走来才能不断累积实力,并朝向整合性设计的SoC平台发展。


不断自我提升是IC设计业生存之道

对台湾的IC设计业者来说,为了顾虑现实条件并对员工、股东负责,寻求获利当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不断提升自我并追求创新,而不是只做与大多数同业类似的产品,在价格上厮杀。IC设计业有一个成长阶段性理论,就是公司年营业规模一开始必须突破十亿新台币,再来就是百亿、千亿,才有机会成为国际级的业者,但目前台湾目前具备十亿以上规模的IC业者已经不多,能达到百亿规模的更是屈指可数,遑论千亿以上的国际级大公司。因此我认为,未来台湾IC设计业者整并的情况应该会陆续出现,而政府也应该由目前鼓励中小型企业的政策,转而对大规模企业也有所支持,才有机会创造让台湾站上国际舞台的千亿级Design House。


黄:台湾有号称四百家以上的IC Design House,且大多数都是中小型业者;大型业者固然拥有其发展与拓展市场的有利条件,多数意见也认为小型业者具备灵活度与弹性等优势,而若是如总经理所说,是否未来IC设计公司都应该朝向大型化的趋势发展才能生存?


张:我并不是反对中小型IC Design House的存在,也同样认为中小型IC设计业者有其发展的优势与活力所在,但是台湾中小型业者大多都从事类似产品或技术的开发,很少有自己的特色或专长,最后就沦为低价化的竞争,生存也会有困难。台湾IC设计业要走中小型的模式,就要学习如美国硅谷以从事前瞻或特殊技术研为主的中小型业者,才有成功的机会,否则在大量、低价的产品领域难以与大型业者竞争、又没有自己的竞争优势特长,很容易就被市场淘汰。


因此我建议台湾可以在某些IC领域采取大型业者的路线,比如说诉求低成本或量产的成熟产品,或者是需要整合性技术的较复杂产品,大型公司会更有竞争的本钱;而中小型业者一定要培养自己的特色,否则就是被并购或出局。不过台湾与美国的产业环境很不一样,美国业者会认为合作力量大,硅谷有不少小公司也往往是在开创了新技术之后,就准备让大公司并购;但我国的业者是习惯一步一步自己辛苦打拼,而且往往同业之间谁也不服谁,要谈整合恐怕很难。


尽管如此,台湾的IC设计产业还是有其特质存再,例如员工股票分红的策略,就是让产业永续发展的良好制度之一;此外我国在IC产业的丰富发展经验与分工等,都是其他地区缺少的发展优势。我认为未来台湾的IC设计产业要走出自已的道路,除了特色与自有品牌的建构,拥有不同技术专长的各领域业者之间的互补也同等重要,一但整合性的效应能够慢慢发挥,我国的IC设计产业必定能有更好的表现。(整理\郑妤君;摄影\振汉)


相关文章
视觉化 Raspberry Pi 数据:轻松用 Arduino Cloud 掌握物联网装置
一美元的TinyML感测器开发板
建筑业在无线技术基础上持续发展
环境能源物联网将为资产追踪带来革新
功率循环 VS.循环功率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新闻
» IDC:2027年全球车用半导体市场营收将突破85亿美元
» 恩智浦S32N55处理器 实现车辆中央实时控制的超级整合技术
» 慧荣推出高速高容量可携式SSD单晶片控制器 满足智慧装置和游戏机需求
» 艾迈斯欧司朗高功率植物照明LED 大幅提升输出功率并节约成本
» 整合三大核心技术 联发科技持续专注车用、AI、ASIC等领域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620U1ZYUSTACUK8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