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新聞十日談#26]電子技術持加,醫療科技起飛!
比電動車更令人興奮的產業來了

【作者: 編輯部】   2022年08月29日 星期一

瀏覽人次:【3770】

亞洲生技大展7月底在台北南港展覽館的聲勢可說是直逼COMPUTEX。在展期間,台灣的產學研界展示多項重要的成果與策略合作,包含國衛院與華碩的合作、科技部科學防疫的展示,在在都顯示了電子科技的應用版圖,正逐漸擴及到醫療與防疫上,並將成為未來最穩健成長的電子應用領域。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statista.com)分析,醫療科技市場預計在2027年將可達到7600億美元的規模。工研院指出,台灣電子資訊產業全年產值約7.1兆元,占全球市場5%,而台灣醫療市場的內需年產值約1.4兆元,隨著AI、5G的發展,科技業在醫療領域還將進一步成長。而促使醫療科技能不斷維持高成長的動能,就是醫療電子與半導體技術的不斷突破,近期AI與異質運算技術的導入,更讓醫療科技有了全新的面貌。


主持人:CTIMES副總編輯 籃貫銘


與談人:CTIMES社長黃俊義 / 助理編輯 陳復霞


[問題1]從需求與市場來看,醫療絕對是電子科技最重要的發展領域。醫療電子其實已推動多年,為何到此時才出現明顯的市場與成長?

答:現今所有的科技發展主要是為了「利用厚生」,而醫療的需求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甚至是主導各項科技進步發展的原動力。簡單來講,醫療本身是古老且綿延數千年的科技,它所牽涉的領域廣泛,因為某種診斷或治療上的需要,而發展出相關配合的儀器、工具、藥物及仿生裝置等。


電子科技配合醫療需要,早期主要是在診斷及輔助處理的事務上,大型的設備與儀器多是電子科技的產物,但也只有醫療院所才有能力、財力來購買使用。這些也反過來促進電子科技的發展,像是掃描、偵測的各類系統,由於這些財力注入,滋養了IBM、HP、奇異、西門子等這些大型電子、電腦公司。


談到醫療電子,其實是電子科技本身進步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再反過來應用在醫療事務上,能夠擴增醫療的領域與促進各種應用發展。像是家庭或個人使用的檢查儀器、遠端診斷追蹤的系統、5G與AR應用及各類輔具,甚至是仿生應用的裝置等。所以,醫療電子未來會有高度成長,此時此刻感受更為明顯,就是電子科技微小化與功能大躍進的緣故,另外,走向消費性與大眾化的市場應用也是主要因素之一。至於疫情也成為推動醫療電子向前的動力。


[問題2]就競爭角度來看,台灣廠商較擅長的還是低成本與快速量產,但這似乎不適合醫療應用。那台灣究竟有何優勢可以立足醫療電子市場?

答:台灣的醫療產業起步早,社會風氣對醫護工作有所期待,完全不輸電子產業的人才資源。2012年美國國家地理頻道紀錄片《亞洲新視野:臺灣醫療奇蹟》,介紹臺灣醫療技術早已在國際享有盛名,全球前200大醫院中,臺灣就占了14家,僅次於美國及德國,排名全球第3,也是亞洲第1。


其實法規和標準是重點之一,如果未依循則寸步難行。只要遵循符合國際標準的醫療器材,都是台灣廠商可以積極參與開發的空間,對於大型診療系統,要打進傳統供應鏈大廠非常困難,但可以配合提供周邊的零組件或次系統,因為這是台灣電子產業的強項。加上台灣獨有的醫療技術,台灣電子廠商或許就可以就近與之配合開發,從小做起,甚至隨著醫療技術輸出,也可能成為此一方面器材的主要供應商。


如上述醫療電子的高度成長,相當程度依賴大眾化的醫療器材應用需求,還有消費性的醫療器材也是傳統大廠無暇顧及的項目,反而都是台商的強項且得以進軍的新空間。以電動車的成功案例來看,就是台灣電子業轉進汽、機車領域的絕佳機會;像是特斯拉電動車裡的電子相關裝置,以及Gogoro電動機車的整套系統開發。醫療等級的器材是台商正在轉型的模式之一,例如醫療等級的助聽器的技術對台商並不困難,只要願意花功夫發展,並且建立商業模式,就會成功。而隨著上下游廠商逐漸形成從預防、醫療到照護的生態系,透過產業鏈將開闢新的銷售模式。


[問題3]哪個醫療應用是台灣業者比較能發揮的領域?在發展醫療電子上,又有什麼值得注意的要點?

答:產業分析機構如IEK等早已指出,台灣電子組裝廠、品牌廠正尋找未來產業發展立基,而隨著高齡少子化、近年全球性疾病蔓延,台灣擁有電子與醫療兩大重要世界級產業,可望在未來20年醫療科技發展中占有領先優勢地位。例如緯創醫學做智慧醫療服務;英業達將「全家寶」導入社區關懷據點,與醫療體系連接強化居家醫療長期照護;還有廣達、仁寶、華碩等都積極投入相關的醫療智能平台系統。但這些廠商多數會先從醫材產品如外骨骼機器人、醫療檢測裝置等進入,再來才會發展科技數據應用,未來建立平台往居家社區健康促進、篩檢監測等發展。


根據目前的優勢,台灣業者更能發揮消費性的大眾化醫療應用,例如醫療等級助聽器一類,其他復健器材、電動輔具也是類似可發揮的項目,這些為獨立開發的領域,只要符合當地法規即可製造。至於代工或其它零組件、次系統的配合則是一直都投入參與的。至於台灣醫療獨有技術會不會與台灣電子廠商配合開發醫療器材?可能會因為市場規模不夠,使得廠商投入意願較低,例如台大電機系教授李嗣涔提出Personal Care概念的「氣功機」,就會產生難以普及成功的窘境。


以利用OLED材料做成的人工皮膚為例,可見醫療跟電子的界線其實越來越模糊,當電子科技越來越細微,加上材料應用與生化科技可互補時,醫療電子的發展也更廣泛,未來究竟是機器人或生化人,還是自然人,其所牽涉的法律、道德層面更加須要仔細考量。


相關文章
電子製造與雲端服務雙管齊下 新創立足行動醫療市場
群策力搶攻智慧醫療新藍海商機
可攜式健康護理之旅
拓展醫療領域之新興應用
行動醫療的穿戴新體驗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貿澤電子2024年第一季度推出逾10,000項新元件
» 宜特2024年第一季合併營收突破10億元 高階晶片驗證訂單加持表現亮眼
» SAP加速AI驅動供應鏈創新 推動製造業轉型
» 宇瞻邁入綠色顯示市場 成功開發膽固醇液晶全彩電子紙
» 調研:2024年中國ADAS市場邁向Level 3自動駕駛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3.14.6.194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