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B 3.0在2008年即已完成标准定义,在USB 2.0的广大基础下,市场对USB 3.0十倍速方案的成长非常看好,也吸引众多厂商一窝蜂的投入抢市。不过,这3 – 4年下来,市场的进展却不如预期,每隔一阵子,就有人会问:USB 3.0真的要起飞了吗?

BigPic:800x533
BigPic:800x533

事实上,USB 3.0也因十倍速的特性,造成从芯片到系统、设备等各个层面都需要重新设计与测试的难题,大大拖累整个市场建置与接受的速度。近来Intel推出Ivy Bridge处理器,终于将USB 3.0标准纳入芯片组中,再加上下半年Windows 8将原生支持USB 3.0,使得业者有种终于要熬出头的感觉。

然而,USB 3.0起飞的障碍真的都消除了吗?

很可惜,实际的发展上仍不容乐观。即使标准、芯片组、驱动程序的问题一一排除了,但在系统、设备的设计上,仍有一些难解的议题待克服。这些难题大多围绕在讯号的干扰与传输衰减上,包括串音、电磁波EMI/EMC和天线射频等三大干扰问题,以及高频传输及大电流传输的讯号衰减问题。其中对天线射频的干扰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Intel的一篇白皮书

《USB 3.0 Radio Frequency Interference Impact on 2.4 GHz Wireless Devices》白皮书中即清楚指出,USB 3.0的使用会对2.4GHz ISM频段造成射频干扰,而干扰源来自USB 3.0设备与连接线。文中指出,当这频段的射频接收器放得愈靠近USB 3.0装置或连接器,干扰的状况就愈明显。这种干扰会降低无线接收的灵敏度,进而缩减收讯范围。

很可惜的是,这个由USB 3.0高频通讯所产生的噪讯是一种宽带噪讯,因此无法被过滤消除,而且刚好落在常用的2.4-2.5 GHz的频段范围。Intel建议的解决方式是对USB 3.0连接器及外围装置进行遮蔽设计,做得愈彻底,效果愈好。此外,无线天线放得离USB 3.0连接器及装置也要愈远愈好。

对于这样的设计参考建议,USB 3.0及NB/PC业者感到相当「无言」。举例来说,当USB 3.0随身碟和无线鼠标Dongle要一起使用时,无线鼠标的Dongle最好要用延长线接出来到够远的位置,才能顺利使用,这种作法实在很难说服消费者去接受吧。

看来,USB 3.0要真正起飞,得好好先搞定系统设计上的干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