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早期因为政府对未来有非常前瞻性的规划,因此从十大建设到科学园区等重大建设的布局,为小如弹丸之地的台湾,在全球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仍然缔造了所谓的「台湾经济奇迹」,因而让我们经历了「从纺织、钢铁、电子及信息产业」等各阶段的经济盛况。但时至今日,台湾在产业外移、投资环境恶化等诸多不利因素下,却面临了空前的不确定性与危机,因此许多潜在的问题也慢慢浮现出来,而如何化危机为转机,正是考验着政府与产业界主事者们的智能。

一直以来,我们常听到高科技业老是在喧嚷着「人才慌」,尤其是一些热门但技术门坎较高的产业,永远是极度缺少人才,而且缺额的比例相当高,所以就常会发生恶性跳槽或挖角的情况,其实有一大部份的原因,就是政府及企业缺乏事先规划的后果。以最近光电产业人才慌为例,其实早在好几年前,光电产业就已被认为是继PC产业后的21世纪明星产业,然而大声疾呼、高度重视的结果,我们仍然看到国科会光电小组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我国光电产业人力缺额竟高达2万5千人。

高科技业人才之培训与养成,往往不是几个月或一、二年就能派上用场,通常是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经长时间累积下来,方能见其效。以目前光电产业这种人力需求恐急的状况下,不仅反映了一定程度的产业窘境,也促使我们必须思考及检讨台湾的高科技产业政策应何去何从,如果各界再不予以重视,后果将不堪设想。

台湾的高科技产业发展,亦应趁此机会重新调整脚步,台湾因为资源非常有限,因此政府相关单位必须积极带动,并与产业界紧密携手合作,锁定特定发展目标,使能集中资源,做全方位的规划布局,举凡教育、师资、产业辅导、奖励措施、环保、市场营销等每一环节,都能环环相扣、相辅相成。换句话说,台湾的产业命脉必须与自己的人才养成计划,要能互相呼吸,否则都靠一些「归国学人」来支撑,那当然老是落入人才慌的恶性循环中。

另外,在大中华经济圈已然形成之际,台湾应把胸襟气度拉高,除了加强吸纳大陆等华语体系的科技人才,甚至可扩大到招收全球性的高科技英才。但是要做到吸引并结合各地的人才,关键不在于管理技术,而是文化性的「近悦远来」,平心而论,这一点是台湾必须加强的地方,虽然文化的建立是百年大计,但是只要现在开始做,永远不嫌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