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手一机,几乎已是许多国家中的普遍情况了,但若走一趟日本,便会发现,他们(尤其是年轻人)与手机之间的关系,才真称得上是情谊深厚。只要拿出手机,他们的心中似乎就涌现莫名的喜悦,从机袋、机壳的装饰,到开机萤幕、各种响铃声的下载收集,以及熟练快速地按着密集的小键盘,收发着e- mail,甚至对着自己拍张照,赶快喜滋滋的传送出去。对他们来说,手机已不只是通讯的工具,而更像是随身携带的可爱宠物。在这样的国民热情之下,也难怪走在机场、街上或坐上地铁时,举目所见皆是DoCoMo、J-Phone及AU的广告了。

这种手机宠物性狂热,会不会成为全球性的现象呢?很难说,但手机的功能会不断地提升,却是可以肯定的趋势。首先,手机的讯息传输得转换到网路数位封包的架构来,接着则是不断提高传输的频宽;同时,在应用上,除了既有的语音通话功能外,手机将陆续具备数位相机、游戏机、记事本、定位导航,乃至录影播映等功能。

说起来容易,但要达成这样的诉求,就需要更强大的软、硬技术,以及整体骨干环境来配合才可能实现。然而面对「轻、薄、短、小」的另一宿命,在可以一手掌握的狭小手机机身中,功能性的妥协则是必要的抉择。就硬体而言,手机中零组件的整合速度绝对是独步电子业界,从百来颗到今日的数十颗零组件,前后发展不过五、六年的时间,而预料很快就会进入十颗以下的时代,在此情况下,所空出来的空间就能放入更多的附加功能晶片,如上述的导航或相机处理晶片。但既是硬体,必然得​​占空间,晶片再如何缩小化总会挤满,因此,若要增加手机功能的弹性,最好的方式还是应从软体下手。

目前手机中的软体大多还是内嵌式小程式,相当封闭,但明眼的业者都已看出,手机软体的重要性将会大幅提升,未来的价值甚至不下于今日电脑世界的微软视窗作业系统。因为在有限的硬体资源下,又要享用多样性的讯息内容,采用client/server的网路服务架构是最可行的模式,而这时手机上就必须具备精简的终端作业系统。当看清这个趋势,多家软体厂商早已磨刀霍霍,积极抢占这个全新且肥沃的市场大饼。就现在的起跑阶段来看,获得全球六大手机制造商采用的Java手机作业系统J2ME是最大赢家,但微软也以.NET蓝图积极布局,而在两雄之外,挟CDMA系统的优势,奎尔(Qualcomm)也推出BREW软体平台来一争长短。

无线的网路服务若能真正普及,手机在握的感觉必然更让人爱不释手;但若具主导性的软、硬厂商采取各拥资源的自私态度来拓展市场,则将造成一个障碍重重的无线环境,进而继续拖累技术的更新、打击市场的信心。如果这些2G/3G的旧时代电信、手机业者仍是这么不长进,那就等着让WiFi等开放标准来接收市场好了。

(作者\欧敏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