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的風潮下,各階層的人都在為自己卡位,卡一個得以在全球市場生存競爭的有利位置。所以不論大至一個國家或一個區域,甚至一個共同文化或共同血源的合作聯盟,小至一個企業或一個團體,甚至一般個人,都在為如何躍上國際舞台、扮演何種角色而努力。集團有集團的相對競爭者,例如美國市場相對於歐洲或日本市場,種族有種族的相對競爭者,在地公司有在地公司的相對競爭者,跨國企業有跨國企業的相對競爭者等等;而個人也有個人的相對競爭者,例如工程師有工程師的相對競爭者,經理人有經理人的相對競爭者等等。總而言之,這些造就了各種不同層次的市場區隔,每個市場區隔都有其文化特性,所以我們應該深刻體認市場本身的複雜性與變動性,才能掌握本身的定位與競爭的優勢。在此,我們則要為讀者分析一下新興且龐大的全球中文文性的潛在市場。

如今,由於中國大陸已成為新興而開放的市場,加上原有香港、台灣、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等華人社會便構成了一個所謂「大中華區」的市場。因為這個區域的市場的確很可觀,所以不僅吸引台商積極的投入,許多全球性的跨國企業也都在觀察佈局當中。雖然大中華區的市場很大,但它畢竟還只是區域性的象徵而已,可以當做是內需的腹地,也可以成為其它者的目標,但不代表可以成為行銷全球的運籌中心。目前大中華區從事設計或製造的企業,都還只是全球化中的代工或衛星製造的角色,距離全球佈局的主導者則還有一段路要走呢。所以說,除非有一項獨步全球、具市場區隔性的產品或服務,才有可能成為一家國際級且具全球化佈局能力的企業,環顧現階段兩岸三地創立的企業當中,並不乏這樣的企圖心,但實際做起來總是困難重重,以起步極早的宏碁為例,仍只能算是一家與國際亦步亦趨的自有品牌大廠罷了。

這是什麼原因呢?可以說都是錯認了自己的競爭優勢,第一是誤認為技術凌駕一切,忘掉技術的產生來自於背後的觀念,而觀念來自於背後的文化。台灣並不乏世界一流的IC設計技術,但卻鮮有獨創一格的產品問世,就是因為只以鑽牛角尖的技術成就為尚,到最後還不是只能為文化強盛者所駕馭,永遠在新觀念之後追逐應付;第二是經營不屬於自己的文化,且用來與原來文化的人競爭,如此的企業或產品,不僅不自然而且困難重重,更不會有超越自己或超越他人的可能。如今大中華區市場的崛起,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試練機會,因為這裡的人想當然是中文文化性產品的消費者,同屬於中文文化性的我們,開發這樣的產品就很容易抓住市場的口味與脈動,如此不斷地精益求精,就會產生一種良性循環,當產品或服務本身越來越有特色,也越來越精緻時,就自然會成為世界級的產品,且是一種屬於中文文化性的世界級產品。

除了大中華區的人會購買全球中中文化性的產品之外,還有哪些人會購買呢?這可以分成三個層面來說,第一個層面是產品本身為新創觀念、領導思潮者,當然全世界的人都可能會來購買並跟隨應用,如果中文文化性又是一個強勢文化時,那麼更會風行草偃,受到普世的崇拜。雖然如此,這樣一個強勢文化造成的經濟霸權,卻只有少數的人能得利,所以並不理想;中文文化性也具有這樣的發展條件,但應該極力避免這種殖民式的經濟結構。第二個層面是全世界所有需要用中文為工具來溝通或學習者,便是全球中文文化性的產品或服務得以競爭的優勢面,例如想要在大中華區推銷產品的跨國企業,便需要找熟悉此一文化性的代理商,這樣的代理商其定為便很清楚、很有價值,不容易被其他代理商所取代;相關的中文產品當然也會受重視和歡迎。第三個層面是全世界所有對中文文化性事物感到愛慕、興趣或好奇者,則都是我們這些對中文文化性熟悉者的優勢競爭面,例如把《湯姆歷險記》小說拍成電影,相信全球都有興趣觀賞,但以英文文化背景者來拍製較為有利,行銷全球時則不妨用各種語言版本來發音;但如果要將《木蘭從軍記》拍成電影,當然就要中文文化背景者來製作較佳了,同樣其表現則可以有不同語言的發音版本來發行全球,這就是道地的全球中文文化性潛在市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