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某業界大老放話說:「燕子來了!」到今天都已經數年,大家期待了很久,仍不知道燕子在那裏。最近一連串密集的股東會,所有業者又把這句名言重複了一遍。但不管業界再怎麼說,現在的失業率就是偏低,股市也一直看不到回春的感覺。燕子不是不來,但遇到現在氣候這麼嚴寒的台灣,也只好繞道飛行,暫且迴避。我們也不能等燕子給我帶帶來春天的消息,想要燕子來,請先為他準備春天的環境。

失業率高的問題,並非台灣獨有,世界上許多國家也面臨著一樣的情況。雖然形成失業率高的原因不盡相同,但整體而言,失業的多半是勞動人口及服務業。台灣的情況也很接近,但更為極端。在失業率節節升高的今天,高科技產業居然呈現嚴重失血,人才不足的情況。

就筆者自身經驗來分析,會發生這樣奇怪的現象有幾個原因:

1.高學歷人材增加,實務能力卻下降:台灣人的學歷愈來愈高,在筆者所從事的行業中,來應徵的泰半都有碩士學歷。但在整合學理與實務的交接上,有些人就產生了適應不良的情況。學歷的濫殤也是個問題,取得一紙碩士文憑再也不像以前那樣困難,相對程度下降的問題更令人憂心。

2.人材分佈情況失衡:高科技產業需要的除了研發工程師,也需要生產線人員。但生產業的人力容易由機器替代,有缺額也容易補足。研發工程師則較難培訓,也是目前業界最需要的人力。造成勞動人力大幅失業,卻找不到研發工程人員的情況。

3.閉門造車,每況愈下:想在短期間內拉高失業率,除了在政府部門弄些名額出來美化數據外,便是拒絕外來勞動人口,保障國內勞動人口就業。但這是劑副作用很強的猛藥,也許短期間內可以挽回不斷升高的失業率,但長期看來卻走入了一個壞的循環。因為拒絕外來廉價勞動人口,等於要求業主只能顧用較高成本的本地人力。業主不可能坐視成本提高,於是只能設法在外發展,以求降低成本,造成產業外移,未來工作機會更少。在抵制對岸低價人力的同時,也要注意那是有數十億人口的市場。不考慮政治因素時,在地設廠對成本、運費、材料取得都會有相當大的好處。

以上種種看法,對台灣產業的未來都是利空。但也不是沒有辦法扭轉乾坤,讓燕子主動歸來。

首先,台灣並不是物產豐富的地方,生產或代工所需的原料和產品都需要進出口。以前可以靠低價人力和強大的單位生產能力來彌補這些成本上的消耗,但以後勞動人口和代工產業,都顯然不及對岸優勢。因此,發展台灣的優勢是扭轉壞循環的一個關鍵,也就是優秀的研發能力。

1.人力方面:從基礎的教育開始落實,別再使用實驗性質的教改。重建在職進修管道,讓勞動人力進階成為研發人力。如此一來,才有可能補足高科技研發產業人力的不足。

2.產業方面:開放外來勞動人口來台工作,降低產業成本。讓這些產業能真正根留台灣。

3.社會福利:無法工作、轉職或再進修的人員,得享社會福利供養。當廠商真的能獲利賺錢時,便有餘力多負擔一些社會福利經費。

這是理想中最好的狀況循環,如何實作努力仍要上下一心進行。也希望官方能看看選票以外,這個社會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枯等燕子飛來,不如營造更好的環境迎接這好久不見的燕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