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d從不被看好,到水貨熱賣。不止水貨熱賣,到四月底止,Chitika公司預估iPad的銷售量已經達到100萬部了。依照這個銷售速度,今年 (2010年) 蘋果將可能賣出900萬部iPad,甚至上看1000萬部。開賣三週,賣出100萬部。這張成績單,已經跌破許多市場分析師的眼鏡,從正式發表後,一直被看衰的iPad,中間也歷經許多試用者無情的評論,但出人意表地繳出一張漂亮的成績單,不可否認,這證明了蘋果開拓新市場的能力。

隨著iPad熱賣,iSuppli更預估,到了2012年時,iPad總計將會賣出4000萬台。如果這個數字成真,又是再一頁的價伯斯傳奇。iPad顯然不比2007年的iPhone盛況遜色。iPhone上市後第一年銷售數字為610萬部,iPad將可能打破這個紀錄。網路上便有人戲稱,價伯斯就算做垃圾筒,排隊也要買。

「蘋果iPad」不如「價伯斯的iPad」的形容貼切,價伯斯的iPad十足給我們上了一堂精采的課程。第一、價伯斯回到蘋果後,蘋果的產品就一直走創新的路。有一開始就叫好叫座的iPhone,也有讓人最後感到佩服的iPad。每個產品都以「裝置(Device)」做為創新的基石,每個裝置都有令人愛不釋手的外觀,讓人深深相信,如果價伯斯真的做垃圾筒,蘋果迷也會對著它大叫「太棒了」。

第二、每個裝置,都可以整合內容(Content),例如iPod+iTune以及iPhone+App Store,當然iPad也可以。現在大家把內容整合視為是一種雲端服務(Cloud Computing),蘋果已經在做了,只是沒有喊口號。內容的整合,蘋果採用的是裝置整合內容的策略。有了適合的裝置搭載合適的內容,難怪有人認為,做電子書下載,蘋果搞不好真的會成功。

第三、供應商、工廠以及關鍵零組件製造商,都是台灣、韓國與日本的公司。讓人相信,如果把蘋果與這些亞洲工廠一起丟進石頭產業,這些工廠有的是本事把岩石磨成亮晶晶、閃亮亮的石頭,要一千顆,可以做到每個一模一樣大。如果是蘋果,它能把這些石頭買回去、上顏色,作成一幅「太棒了」的石頭畫,把它賣出去。蘋果把裝置當成一種「創作」,拿著買來的關鍵零組件,創造產品、製作裝置;我們做裝置是用 maker 的角度去做,蘋果是用 creator 的角度去做。

最後,讓我們學到一堂課,「make devices」不如「create a device」。我們的產業,做了太多「me too」的裝置,當然我自已的公司也是,這些 me too 而滯銷的多餘硬體,消費很多地球資源、然後擺在倉庫等候銷毀, 極不環保。創造一個能銷售,有幫助的裝置,也不再是一堵高牆,因為有了很好的製造技術、也有了軟體開發的能力,久缺的就是一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