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l-Mart计划2005年在供应链启用无线射频辨识(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系统,Carrefour、Metro与Tesco亦计划导入RFID,而Master Card计划2004年在美国部分地区试推RFID之付款系统,应用层面逐步扩大,引发RFID之风潮。

Hitachi、Alien等厂商推出RFID芯片,Microsoft发展应用程序以支持RFID,IBM、Sun Micro等则提出RFID系统整合方案,科技大厂纷纷投入建构RFID之发展基础。然而EPCglobal、ISO各自制订RFID标准,衍生出标准之争,加上Wal-Mart于2004年3月底表示可能无法如期导入RFID,显现RFID之市场推展仍有变数。

从技术本质而言,RFID是一种短距离内无线电之数据辨识技术,在电子卷标芯片储存数据,并透过无线电方式发射辨识码(ID Code),由接收端设备接收处理讯号。

RFID工作频率有135KHz、13.56MHz、860MHz与2.4GHz等频带,传输距离约为数公分到数公尺,传输速率约为数十到数百Kbps。一般而言,低频的RFID特性为架构简单与便宜,而高频的RFID特性为传输距离较长,且抗干扰性较佳。RFID系统组成要件为RFID 卷标(Tag)与RFID 读取机(Reader),并与各种应用系统结合。

故RFID技术发展方向,RFID Tag有芯片尺寸、整合天线与封装技术等议题。RFID Reader主要取决于读写速率与精准度等。而RFID需与应用系统结合,将涉及既有且特性迥异之系统,加深系统整合复杂性,使提高系统稳定度成为首要考虑因素。

RFID之意涵在于无所不在之网络,但未来发展之影响因素如下:

一、标准统一

目前RFID标准不一,复以不同之工作频率,将阻碍其发展。从早期的125K/136KHz频带,到目前导入实际应用的13.56MHz频带。此外,厂商也往2.4GHz频带以及UHF频带(850MHz~930MHz)发展,其中UHF频带,因传输距离较低频长且抗干扰性佳,因而成为各方标准角力之重点。

针对RFID标准之制订,两大标准组织为EPCglobal与ISO,EPCglobal制订EPC,而ISO则有ISO 14443 A/B、ISO 15693与ISO 18000标准,前两者采用13.56MHz,后者则是860~930MHz。其次各国开放给RFID频段也不相同,特别是在UHF频带,美国为902~938MHz、欧洲是868MHz、日本为950~956MHz都有所差异。标准与频率不一,导致RFID Reader与Tag之产品互操作性降低,进而影响精准度。

二、价格低廉

RFID虽可广泛应在各种产品,但价格将影响推展速度,特别是零售业或物流系统,对于价格敏感度相当高。2004年RFID Tag价格约为20~40美分,离RFID Tag目标价格5美分仍有一定之距离。

制程之改善与市场规模量提高将是RFID降价之两大关键因素。天线、被动组件与芯片进一步整合,有利于降低Tag制作成本,而市场规模量之扩大,则仍有赖于标准底定后,提高厂商导入诱因。

三、应用平台转换

RFID取得数据后须与应用系统整合处理相关数据,虽然IBM等系统厂商积极推出整合方案,然系统整合与转换仍是一大挑战,势必耗费一定之时间。

换言之,RFID虽具备改变产业模式之潜力,然在整体IT网络结构,RFID仍处于末端神经位置,即使末端神经再灵活,仍须与主干神经网络配合。因此RFID之市场发展,仍有赖于应用平台之转换与普及,才足以产生真正之结构性变化。(作者为MIC资深产业分析师兼研究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