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不記得您上次換手機是什麼時候?上隻手機的型式及價格為何?如果不記得,也許該恭喜還有珍惜事物的傳統美德吧!雖說最近的經濟不景氣,但從某些消費電子市場來看,好像又不是那麼一回事。大至電視、小至手機、隨身聽,顯然都有些奇異的變化。而這些變化來自於主要消費族群的年齡下降,及許多不理性的因素。

在這麼多電子產品中,手機、電腦等可攜帶式的電子裝置是發展最快的。筆記型電腦已經準備取代掉桌上型電腦的位置;手機更不用說,現在的人大部份都是打手機比打市話多,就連在市內電話觸手可及的位置,也會很順手的拿起手機來打。因此,手機有時成了另一種身份的代表。

隨便找本型錄打開來看,會發現目前的手機動不動就要萬把塊,可以上網收E-Mail、打電動還可以照相外帶點歌來唱;雖然仍有千元左右的機型,但主力市場已經從便宜又大碗的平民機往萬元上下的貴族機移動。這麼貴的手機,真多了什麼不可或缺的功能嗎?來電鈴聲變好聽了、畫面色彩變豐富,會是您採購手機的理由嗎?再說到手機拍照功能,最令我疑惑。30萬或35萬的像素,拍下來的效果實在有限,畫質也不盡理想。真要拍照的話,幾千元的相機就有十倍於此的解析。手機能拍照的最大好處,也不過是走到那,拍到那。更不可思議的是,亞洲的使用者,平圴六到九個月就會換一隻手機。這顯示現今的消費習慣傾向整合度高且功能強大的產品,「便宜」在採購時不再是首要條件。

對年輕族群的消費者來說,這可能是見怪不怪的情況。只不過對我來說,卻對這些數字有些茫然;埋首在實驗室中過久,大概會和市場脫節。再回過頭來想想,這個情況其實並不陌生。早在PC市場上,這類的情況便一直重演。

我們最熟悉的Intel和AMD、Windows和Linux就是一個好例子。Intel及Windows一直都是眾所皆知的高價品,而AMD及Linux則是平民起家,強調便宜大碗。但幾年下來,大部份PC的平台,並沒有大幅的由Wintel換成AMD + Linux。當然,造成Wintel市佔率高的原因很多,如果純以價格來討論這個問題,就過於武斷。至少從這點來看,我們能看出消費者很願意多花一點錢,希望在品質及價格上能夠多一點保障。所以AMD + Linux雖然可以有較佳的價格/品質比,但Wintel的組合的品牌及效能保障,仍是消費者認為值得多花一點去換取的東西。

臺灣的電子相關產業,以往也都走便宜大碗的路線;雖然在世界上銷路不錯,卻沒幾家知名品牌聞名於世。近年來國內科技大廠,努力在品質上做改進,對品管、用料上都有加強要求,所以一些世界級的大廠,衝著台灣有能力「製造」世界級水準的產品,也願意將代工訂單交給台灣。然而,台灣設計上的水準仍有待加強,一味的追求物美價廉,若不能取得技術領先地位,要怎麼面對將來劇變的消費習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