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Diamond Multimedia公司推出暢銷的Rio數位隨身聽時,當時機內僅用32MB的Flash Memory來儲存歌曲,出門之後只能聆聽約32~38mins,即便之後的相近機種也都是採行Flash Memory,只是容量隨著技術與價格,逐漸提升成64~256MB水準而已。

一直到2001年10月23日,由Apple推出的iPod才有重大改變,iPod改用1.8吋、5GB的微型硬碟(Micro Drive),取代了傳統非用Flash Memory的作法,5GB容量可以長期聆聽,不再受限於過去數十、數百分鐘的時限計較,此風一起,一直到2004年年底,已有超過50%以上的數位隨身聽在設計時「捨Flash Memory、就Micro Drive」,就連許多數位相機也從Flash Memory的記憶卡改換Micro Drive,甚至JVC的新D8攝影機也捨磁帶、就Micro Drive。

也因為Micro Drive(泛指磁碟直徑小於1.8英吋的硬碟,「Microdrive」過去為IBM註冊商標,之後IBM將硬碟部門銷售給HITACHI,成為HITACHI的註冊商標)的盛行普及,Microsoft才能提出PMC(Portable Media Center,其他業者也稱PMP,即Portable Media Player)的理念產品,將Micro Drive與口袋型液晶電視結合,成為數位隨身「看」,目前已有Creative、Samsung等業者投入響應。

Micro Drive確實在數位隨身聽、數位相機上不斷擠壓Flash Memory,但並不表示Flash Memory已無前景,2004年11月3日PalmOne推出Tungsten T5的個人數位助理,宣稱擁有256MB記憶體,且電力用盡時資料不會消失,原因是它使用Flash Memory取代過往傳統PDA所用的EDO RAM、SDRAM。以往使用EDO RAM、SDRAM做為PDA的系統主記憶體,必須用機內電池隨時保持對RAM的供電,一旦斷電使用者資料便會消失,而改採Flash Memory則無此擔心顧慮。

截至目前為止,只有Tungsten T5採行此種作法,但筆者個人認為,這就如同2001年Apple剛推出iPod時一樣,一起頭其他業者會觀望此種創新作法是否可行,而在之後的三年逐漸跟進。T5目前的處境正是如此,眼前鶴立雞群,但相信未來多數的PDA都會改以Flash Memory來取代SDRAM,因為Flash Memory無論就抹寫次數、資料儲存年限、讀寫反應時間、容量價格、容量密度等特性表現,就滿足PDA的設計要求上,都逐漸與SDRAM相近無異。

很明顯的,由於Micro Drive、Flash Memory等的更廣泛運用,使手持裝置的外用時間、資料留存性等都大大地強化,而受Flash Memory擠壓的RAM,不是減少容量、壓低耗電來持續吸引設計者續用,就是被整合內建到手持式裝置的處理器內。

這樣的推論並非不可能,過去1995~1997年間,PC的Socket 7主機板上仍有所謂的第二階快取記憶體(Level 2 Cache Memory,簡稱:L2 Cache),介於處理器與系統主記憶體間。然在Pentium Pro、Pentium II問世後,L2 Cache就從此併入CPU內,在PC系統中再也沒有獨立存在的機會,之後只能用在一些網路通訊設備(如Router、Switch)。

所以,現階段在設計手持裝置的業者,在研發訂規的階段時,必然要比過去更謹慎地衡量、評估前述三者間的推擠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