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國內的創投公司總經理說:「電子業不管是從事硬體或軟體的,現在全部都屬於傳統產業了。」這句話是從股票市場來觀察大多數的上市上櫃電子公司的表現,其實也道盡了目前電子業的現況。

許多國內大廠都在拼產能,訂單都想搶第一,可是毛利卻不見得能提昇多少。許多研發主管都已經變成名副其實的「產品專案經理」,忙著行銷、接單、開發、生產和售後服務,這種「統包」制度也不曉得是哪一位「高明的企管大師」發明的,簡直是把電子業當成「量販業」在經營。因此,研發主管白天忙著處理各種「庶務」和開會,晚上才能專心做產品開發的工作。

過去,這是行銷或業務經理人常見的工作型態。曾幾何時,現在連研發主管也要過這種生活。由此可知,電子業很難不淪為傳統產業了!

不管硬體或軟體只要能賺到錢,投資人才會高興歡呼。所以,身為電子業的總經理們最喜歡找各個專案的負責人開會,而且是每天開、早晚開。可憐的是那些滿腦子想著電子電路、EMC/EMI、SoC、Linux、C/C++、Java…..的研發主管。因此,有許多研發主管說:「如果能早出生10年,也許就不用這麼累了!」

大型電子公司的老闆們希望他的幹部是萬能的、全方位的,而不是只會設計或行銷。也許是因為學校教育的關係,具備這種萬能的、全方位的人才實在少的可憐。再者,研發主管要訓練自己的接班人也不容易,因為這需要一段長時間的考核與訓練。所以,這些大老闆們經常責怪研發主管「不知長進」,只知道做研發,而不曉得要將技術放棄才對。相反的,研發主管會反駁:「技術是我的生命和飯碗,如果沒有了技術,自己就會像遊民一樣。」

弔詭的是:當公司從上到下都以大量生產為最高的追求目標時,其研發實力也許正處於最弱的時候。因為物以類聚,持不同看法的技術精英們可能早就離開了。「大者恆大」的神話仍然是那些大型電子公司的護身符,殊不知,生存的關鍵不在「大」,而在「精」。事實證明,「短小精幹」的小型電子企業仍然不斷冒出,持續挑戰「大者恆大」這個神話。

電子科技的特性就是不斷地變化。當科技的演變速度比市場的接受程度還要快時,收益和投資金額自然會下降,因為大家都在等待下一代的新技術或新產品。此外,由於網際網路和公開原始程式碼的精神流行,也導致一般人錯認硬體和軟體技術就等於「廉價的知識」。尤其是國人普遍認為軟體是可以免費複製的,試問您會鼓勵您的小孩去當軟體工程師嗎?

也許電子業真的已經進入了成熟期,但除非電子工程師轉行,否則為了生存,硬體和軟體技術仍然是生財的必需工具。期望這種被創投業者視為「傳統」或「老掉牙」的技能,將來至少也能像廚師、雕刻師的技藝一樣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