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景氣差,對於各行各業來說,日子都不算好過,即使是電子產業也不例外。不過,在電子產業中仍有少數逆勢成長的廠商,蘋果(Apple),很顯然是其中之一,而且表現亮麗。回顧蘋果的發展史,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一直被微軟和英特爾的Wintel陣營給壓著打;然而,風水輪流轉,今日的Wintel陣營已面臨成長滑落的窘境,而蘋果則是如日中天,宛如電子業流行的代名詞。

蘋果電腦的麥金塔電腦與筆電擁有不少的愛用者,不過,相較於PC仍是小眾。真正讓蘋果鯉魚翻身的產品,其實是小小一台的iPod隨身聽,從2001年10月開始上市,在不到七年的時間,已經在全球賣出超過1億台的產品。今日的iPod有多麼重要呢?從支援iPod的周邊來看,可以更清楚地感受得到:在汽車市場,頂級房車BMW首先支援iPod介面,駕駛人(或乘客)只要將自己的iPod連上此介面,就能透過方向盤和汽車音響面板上的按鍵來選播歌曲。目前,高階的車款大多已提供此類iPod介面。

不僅如此,民航客機也開始提供iPod的座椅連結,讓乘客能將自己的iPod當做航行中的娛樂中心,可以透過此項服務在自己前方的螢幕中觀看iPod視訊和音樂目錄。另一個值得重視的現象則是,當iPod已成為主流的音樂儲存和隨身播放媒介,傳統的家庭音響(如Bose、JVC、Pioneer等)也急於擁抱iPod,希望能成為iPod在房間中播放的最佳選擇。

這是一個以iPod為中心發展起來的龐大體系(Ecosystem),足以媲美「上一代」的Wintel王朝,而這個體系還在繼續的長大中,尤其是在iPhone問世後,更進入劃時代的新頁,將iPod的流行意象帶入手機的市場,並成功虜獲大眾的心。無疑地,喜歡隨身聽音樂的人不少,但和人手至少一機的手機市場相比,那又小巫見大巫了。所以iPhone的成功,對於蘋果來說,絕對是其事業史上的一大步;對於電子產業來說,也提供了鮮明的啟示。

蘋果的產品,在眾多的競爭者中為何能脫穎而出呢?不論是iPod、iPhone或iMac,只要用過了似乎就著了魔、上了癮,欲罷而不能。其魔力說穿了不過是幾個字:「滿意的使用經驗」,然而,如何做到這幾個字,讓用戶認定只此一家、別無分號,背後的學問絕不簡單。在造型上,必須做到流行而新穎;在使用介面上,必須做到直覺而容易操作,而且要讓有限的電力做長效的使用;在價格上,需要讓一般消費者都買得起。

此外,在內部的一般性技術需求上,蘋果並沒有迷信市場第一品牌的關鍵零組件(如處理器、通訊模組等),重視的是功能與價格的整體效益。然而,對於創新性的技術,卻勇於自我開發與掌握。最明顯的例子是iPhone的Multi-touch功能,在問世一年多的現在,仍不見太多其他的品牌跟上推出類似的應用。在電子技術的新鮮感漸失的今日,蘋果的成功,說明了唯有貼近用戶的心,冰冷的技術才有可能發光發熱。

(作者為電子技術資深自由作家,聯絡方式:ou.owe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