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SmartAuto / 新聞 /
工研院眺望2022健康照護前景 數位科技催化應用推陳出新
 

【CTIMES/SmartAuto 陳復霞 報導】   2021年11月10日 星期三

瀏覽人次:【2223】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對於各產業及生活層面所產生的衝擊與影響,為協助各產業尋求轉型發展的方向及契機,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舉辦「眺望~2022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以「淨零碳排下的全球價值鏈重組商機」為主軸,於2021年11月3~12日起展開為期8天的研討活動。今(10)日研討會健康照護場次,探討主題為「健康照護、智慧醫療產業趨勢與策略」。本場次演講內容著重分享數位科技在健康產業應用持續推陳出新,疫情持續延燒加速催化出更多新穎的健康照護解決方案。

「眺望~2022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健康照護場次的探討主題為「健康照護、智慧醫療產業趨勢與策略」。
「眺望~2022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健康照護場次的探討主題為「健康照護、智慧醫療產業趨勢與策略」。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經理池煥德長期觀測健康照護領域,指出2021年對健康領域影響最大的事件是從2020年延續至今的新冠肺炎疫情,對臺灣民眾在今年經歷防疫的三級警戒,更是深刻感受到疫情帶來危機感。在產業發展上,2021年除了疫苗、藥物的發展受關注外,數位科技在防疫工作上的快速應變及良好成效,也讓數位科技應用在健康領域的發展更受關注,也加速了數位健康科技的相關應用和發展。

健康照護領域的範圍相當廣泛,勤業眾信(Deloitte)聯合會計師事務所預估,隨著全球高齡化的驅使下,2024年全球在健康照護的花費將超過10兆美元。根據國外客戶分析專業機構Global Market Insights推估,預估數位健康巿場2020~2027年間將以年複合成長率17.4%速度成長至4,238億美元,市場快速地蓬勃發展中。從健康照護長期發展的願景-「以人為本」或是「以人/患者為中心」,數位健康發展為協助落實此願景的主要工具,而疫情的發展則加速願景落地。

池煥德指出,觀察健康照護領域重點發展有三大特點:一、創新數位科技對健康照護領域影響力漸大:AI、物聯網、AR/VR等科技在健康照護領域已逐漸有相關應用落地。二、數位健康科技的應用範疇也逐漸擴大,從單純的生理數據的監測與管理逐漸發展到對患者行為的介入,數位療法的發展讓患者有更多的數位工具可協助改善病情。三、受疫情催化,「家」的角色更趨多元與重要,結合數位健康科技的發展,居家的照護量日益強化,逐漸成為健康照護的核心。

中華電信公司數據通信分公司專案經理王偉認為5G技術推動遠距醫療正向進展,5G技術具有高速率、低延遲及大連結的特性,搭配5G,也可見到VR、AR應用、AI分析的進展,中華電信著力於AI+大數據、雲服務、物聯網、4K/8K高畫質影像傳輸、AR/VR技術應用。中華電信以個人、長照據點、醫療院所及醫療人員為主要對象,並以自主研發的中華健康雲平台為基礎,透過4/5G網路、資安檢測及區塊鏈等技術,發展健康促進健康管理及智慧醫療等解決方案,同時以「廣結盟」策略拓展醫療產業的布局,整合5G、AIoT及雲端來延伸未來智慧醫療應用。

隨著通訊診療辦法的發布,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帶動遠距醫療的應用擴展,王偉認為物聯網設備廠商及電信營運商是構成遠距醫療照護應用的要角。醫生利用遠距醫療來提供諮詢、會診、教學與照護、打破地域限制來拓展醫療服務的範圍,觀察國際市場發展快速的為生理量測、睡眠監控、遠距醫療及AR/VR應用領域,他認為原因在於國外的交通成本及醫療費用較台灣來得高,醫療流程也較完整,因此帶動遠距醫療的快速進展。

觀察在高齡社會下的個人化健康發展趨勢,仁寶電腦杜俊賢經理表示,個人化健康服務在於提升照護品質、降低成本及擴大照護規模,而虛擬照護服務及遠距醫療是數位醫療中最常被提到的兩項解決方案。在健康促進方面。仁寶電腦的產品設計重點從極大(PC)、極小(Medical)到移動(Mobility),個人化穿戴裝置將成為人與人接觸溝通的數位化媒介。

預期2022年之後,健康照護領域將趨於蓬勃且多元的發展,去中心化醫療及非健康照護能量將會提升,補足醫療能量,數位科技與健康照護將會相輔相成,而非健康照護領域的業者帶來更多跨入健康照護領域的機會與動機。

關鍵字: 健康照護  工研院  IEK Consulting 
相關新聞
工研院秀全球最靈敏振動感測晶片 可測10奈米以下振動量
工研院投入氫氣計量監測技術 打造氫能安全創新平台
各國官員參訪臺南沙崙綠能科學城 考察韌性城市方案
工研院MWC 2024展會直擊:5G-A通訊、全能助理成下一波AI風潮
大立光跨界投資萬溢能源 發表全球充電最快電池材料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文章
» 以協助因應AI永無止盡的能源需求為使命
» 低 IQ技術無需犧牲系統性能即可延長電池續航力
» P通道功率MOSFET及其應用
» 運用能量產率模型 突破太陽能預測極限
» 新一代4D成像雷達實現高性能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18.227.161.132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