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 / 文章 /
科学与真理
 

【作者: 田華湘】2004年07月26日 星期一

浏览人次:【4344】

「什么是科学?」这个议题对当今多数人来说,似乎毫无意义。许多人也许会回答,「为何问这个问题,那是科学家的工作啊!」不过,在科技对人类的影响力日渐深远的今天,从头来厘清这个议题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对人类未来文明寄予厚望的高贵心灵,更应该反思。



首先必须提出的是,并非科学家的所做或所言,就能立即被视为「科学」。科学可被定义为一个程序(procedure),也就是,科学方法的应用。科学方法和它的实施步骤,可以简单说明如下:



第一步骤是观察(observation)。通常,所谓的观察是谨慎的人为实验所得到的结果。但这并不是必要的条件,例如:天文学是一门科学,但是它几乎无法对行星做出任何的实验。一系列的观察结果被搜集起来之后,科学家就在混杂的信息中,整理形成一个假说(hypothesis),那是对某些被观察到的事实,所做的建议性解释。「假说」,如果你喜欢的话,可以改称呼为「猜测(guess)」。



下一步骤,科学家会说:「假若我的假说是真的,当我从事如此的实验,某些结果就应该要发生。」因此,最后的步骤是从事适当的实验(experiment),来观察假说是否可被证实。如果实验的结果与预期不同,假说立刻被推翻(reject),因为它是错误的。如果实验支持假说,假说会暂时被接受。但是,之后会有许多更进一步的实验被执行(这也许是由其他科学家所进行的持续测试)。



如果假说能在一连串的实验中存活下来,而且能够给与这些实验合理的解释,那么,这个假说就会被升格为「定理(theory)」。一个定理只是一个经过完整测试的假说,定理与假说之间,其实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即使是最棒的定理,将来也有可能变成错误的假说,因为在未来的某一天实验的结果,可能会完全与该定理相抵触。科学家应该记得,这怀疑的阴影总是笼罩着他们的定理,然而在实务上,他们却经常忘了这一点。



卡尔波柏(Karl Popper),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哲学家,他认为:「科学并非等同于“真理”(science is not “The Truth”)」。科学甚至无法验证其命题(proposition),仅能驳斥(refute)它们。这就是波柏所谓的「区分准则(criterion of demarcation)」此准则能够协助人们区分科学与其它(非科学的)获取信息的方法。



「定理」在人类的经验上是无法完全被验证的。但是,一个系统只要它能够被人类的经验测试,它就是可检验的(empirical)或者是科学的。这种说法不是采用「可实证性(verifiability)」,而是以「可证伪性(falsifiability)」当成区分的判准。换句话说,我们不可能找到一个「放诸四海皆准」的万能定理;但是,相反的,我们可以利用逻辑形式,证明假说是错的,然后舍弃这些错误的假说,重新寻找新的假说,并再次检验它。因此,一个可检验的科学系统,必须有可能被经验或实验所推翻。



当我们观察「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时,会发现「科学」这个字的使用极难区分,似乎任何或所有的事物都可以称作「科学」。为什么不能以社会研究(social studies)来取代「社会科学」呢?在自然科学里所使用的科学方法,如今已经是「盛名远播」,似乎已经深入到人们的脑海中。某些人甚至已经成为某种幻觉的受害者,因为他们坚信「科学」能带出「真相(Truth)」。



如今,我们已经知道科学并非「真相」的独占者。那些迷信科学的人,为何不将科学当成是可以获得信息的众多方法之一呢?社会科学从来没有对科学方法默认立场,因此我们不应该对「科学」,贴上「无所不能」的卷标。



当我们用心观察「科学」这个「卷标」被「贴」到或应用到各种领域时,我们会发现,人们对「科学方法」存在着一种情绪性的寄托,这已经超越了原先开发这种方法的人的本意了。我们更发现,这样的发展已经产生了一种信仰,也就是所谓的「科学主义(scientism)」。Robert Fischer对科学主义做了如是的解释︰



「首先要厘清的是科学并非科学主义,而科学主义并不等同于科学。科学被局限于自然的领域,也就是物质与能量的领域,它并未指出其它领域是否存在或不存在。科学主义者斩钉截铁地主张:没有其它领域存在,等待着被发现的「终极真实(ultimate reality)」就是「物质(material)」﹔并且除了科学知识以外,没有其它知识存在。」



Levy-Leblond和Jaubert以马克斯主义批判科学主义,对上述讨论加入了有趣的注释︰



「科学,对人们和许多科学家而言,犹如黑色魔术(black magic)。它的权威性来自于不容争辩(indisputable)与不可理解(incomprehensible);科学主义的某些特质和宗教类似。因此,在日常应用中,科学主义的动机与排他性,多少带着宗教的非理性和情绪化反应。甚至,它会持续地维护它的神秘性,并视之为真理。它唯一的宗教性,在于它自大妄为的认为,其立论的基础是 - 推理,而非神秘经验;就这点来说,它所宣称的“宽容性",其实混含着排除异己与不道德。」



奇怪的是,在信奉科学主义的信仰者中,不具备自然科学知识的人数确占了大多数。如今,似乎科学逐渐像宗教一样,扮演起服务社会的角色。过去,我们遵奉的宗教信条或儒道佛思想似乎已经结束﹔现在只要有人提出「根据科学证据指出...」的言论,人们立即会遵从科学家的命令。科学在社交谈话中,具有终极的效力,或换句话说,它是「真相」的代言人。今天,不管科技是否会带来战争或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人类对科学的信任,甚至将它当成救赎的工具,似乎未曾消失。或许是因为,人类实在没有其它的选择了。



在社会科学领域里,有许多方法是很机械化、制式化的。例如:解决团队冲突的方法有右列几个的步骤:1.定义问题,找出主因; 2.定义冲突各方; 3.召开调解会议; 4.界定当事人的利益; 5.脑力激荡,寻找可行方案; 6.可行方案是否符合各方的利益,并做必要之调整; 7.决定最后的行动方案; 8.要求所有当事人说到做到。应用机械式的对话,来让每个人有尊严地陈述他们的意见和利益。其结果是,所有人都觉得自己的意见有被人倾听和接受,有受到尊重,而且这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必须负起解决问题的责任,所以最后调解是有效的。



从上面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知道,若能妥善利用科学方法,社会科学也可以解决目前「科技」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科学(或科技)不完全等于真理。



作者联络方式:marvintien@pchome.com.tw



相关文章
视觉化 Raspberry Pi 数据:轻松用 Arduino Cloud 掌握物联网装置
一美元的TinyML感测器开发板
建筑业在无线技术基础上持续发展
环境能源物联网将为资产追踪带来革新
功率循环 VS.循环功率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新闻
» CGD与工研院合作开发氮化??电源
» 朝阳科大永续研发中心协助企业迈向ESG净零转型
» 深化印台半导体双边产业合作 印度加速布局半导体聚落
» IDC:2027年全球车用半导体市场营收将突破85亿美元
» 恩智浦S32N55处理器 实现车辆中央实时控制的超级整合技术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63A6IS7GSTACUKF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