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猪年伊始,诸事大吉的相互祝福当中,每个人或各个产业也都在为自身的前途出路而盘算着,特别是许多台商从中国大陆纷纷返回台湾过年,假期一结束又得匆匆回去「逐鹿中原」了。在中国经济掘起的磁吸效应下,台湾不论是在现实或心里上都有日渐边陲化的感觉,如果以北京、上海为经济中心的概念来看的话,的确避免不了这样的结果;如果以台北、高雄为经济产业中心则是过于自我膨胀的想象罢了。教育部长杜正胜提出了「同心圆史观」的概念,想要纠正长期以来唯一中心的体制与思考模式,业者不妨将心比心来找出类似的发展方向。

台湾可能是边陲,也可能是跳板;但也可以是核心,是关键。(Source:HDC) BigPic:312x311
台湾可能是边陲,也可能是跳板;但也可以是核心,是关键。(Source:HDC) BigPic:312x311

同心圆史观是以地理上由近而远的本土化角度来诠释历史,然而本土化的范围为何?势必有所争论,光是以台湾本土来看,南部人也对于解释权过度集中于首都的台北观点不以为然,如果缩小到以一个小区或家庭,甚至个人来看历史,则大部分都没有什么可观之处,许多资源与能力上也做不到这样的程度。因此,同心圆的说法必须以完全开放的方式来处理,也就是说随着不同的需要来设定同心圆的中心位置,而这个需要则是以市场的供需法则来决定。

当一个地方必须与另一个地方搬有运无才能维持生活,那么这两个地方就成为同心圆的共同点,例如台北与高雄的共同点就在台湾,至于要以那一个地方为首府,就要靠自然的演变、竞争与体谅了。然而市场的供需不一定是经济层面的问题而已,人为政治面所带来的影响更大,因此也要体认每一个国度都是一个中心点,由于它掌握着主权的运作,似乎又成为其它层面的中心,但是它偏偏又相当脆弱与短暂。另外就是文化或宗教上的认同层面,每个领域都有其领导者与信奉者,他们当然也是一种同心圆的慨念。

如果愿意放开心胸来看,那么同心圆史观的确是非常合乎伦理道德的务本务实作法,台北人有台北人的需要,纽约人有纽约人的需要,文艺圈有文艺圈的想法,甚至科技界也有科技界的理念,只有承认他人的同心圆才能完成自己的同心圆,也只有放弃自我中心,才能结合不同的中心。不要相信只有一种中心的说法,但要懂得随时转换处理的核心,例如因特网打破时空的应用就是具体呈现这样的面貌,连现在的处理器也都不得不走向多核心的模式呢。

司马迁把《史记》分成本纪、世家、书、表与列传五部份,就是一种多元尊重的同心圆史观。当然他本身是一个「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大人物,也相当值得想创出一番事业的人可学习的模范,所要学习的就是其多元尊重的精神,也是一种自我肯定的态度,所以台湾业者大可积极进取地去成一家之言,在打响台商名号的同时也能帮助其它同心圆的成长,自然就没有边缘化的问题。

总而言之,有同心圆史观,当然就有同心圆产业观的配合,这是以自身的因缘从近到远的发展结构与理念关系,业者秉持同心圆的概念就会找到自身的出路,也能圆满解决诸多瓶颈或心结。就如同一些国际大厂在发展他们的同心圆时,就会设立自己的总部,然后根据需要来再设立亚太总部,有的亚太总部不包括印度、有的不包括日韩,这都是因应本身的产业性质或需要,他人又何必大惊小怪的说,你的亚太跟我的亚太有一点不一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