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也有轮到七年级生讲古的一天。

小学六年级时,家里摆进了一台会发出嗡嗡怪叫的机器,爸爸说它叫做调制解调器,那些怪里怪气的声响宛若咒语,喃喃低语地将时空之门缓缓打开。虽然总得等上半天,但是竟然能够用计算机写信给移民美国的亲戚、在黑盒子的小窗口中输入文字、接触当年阳春的不得了的BBS。

另一方面,爸爸得意洋洋的带回一块黑色的砖头、这台机器看来坚若盘石,拉开天线、按着透出绿光的软橡胶按键,他说:「这叫做大哥大!」那个年代,手机是奢侈消费,在校园里头比较流行的是「叩机」,透过各式丰富的谐音联想,「5201314」堪称当时最夯的把妹招式-这样说其实不太正确,因为当时大家用的语汇是「酷」而非「夯」、是「马子」而不是「妹」。

怀旧时间就到这里了。

后来的非常多年,网络就是网络、手机就是手机;各走各的路不甚相关。当时谁也没想到,现时现刻,这两样事情会搅在一起,甚至还发挥了1+12的道理。手机越来越薄、屏幕越来越大、带宽愈来愈广,PDA、导航机、随身听、游戏机、电子货币包、甚至还能「反客为主」,充当无线基地台给你的计算机上网。

去年春天,大家都还在争论iPad这样的东西是否愚蠢,我在驶往美国旧金山的火车上,看到一位衣着休闲的男士坐在靠窗的席次,翘着悠闲二郎腿,左手豪不费力地托着iPad,右手指头则在屏幕上灵活滑动拖曳。不知道是不是加州的阳光太过耀眼,这样轻松便利的画面,停留在我脑海中很长一段时间。我想,当年腰上系着「叩机」的少年们如果搭乘时空机来到现代,可能会羞惭致死,心想自己如何会纠缠父母购买屏幕只有1*5CM、还要飞奔至公用电话回call小情人的产品而得意洋洋。

写这篇文章的前一天,台湾Facebook终于开放了「打卡」功能,有些人对这项功能嗤之以鼻,不过我却觉得这代表了另一层意义:在以PC为主的因特网上发迹,如今备受瞩目的FB新功能,却是在行动装置上才能使用,下一代的行动装置或许面貌尚未定案,但其重要性却昭然若揭。

岁月如梭从来不只是句古人名谚。它的速度之快,让我们必须设法在有限光阴中移动最大的范围、办好最多的事项。即使交通愈发便捷、我们花在移动的时间却持续上升。如果要问我「Mobile Next」为何如此重要,或许正是因为,时光真确地以这样无情的面貌狂奔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