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SmartAuto / 新聞 /
易格斯:重新定義拖鏈 帶來“運動塑膠”概念
 

【CTIMES/SmartAuto 編輯部 報導】   2015年09月14日 星期一

瀏覽人次:【5066】

從1964到2015,易格斯從車庫走向世界級工廠,將“運動工程塑膠(motion plastic)”的概念帶入各行各業的機械設備。易格斯剛剛走過50個年頭,工程塑膠拖鏈和高柔性電纜已成為工具機、自動化生產線、起重機、工程機械等必不可少的功能部件;每年有2億顆工程塑膠軸承被安裝到汽車上,並在自行車、包裝機械、醫療機械、紡織機械、食品機械等設備中廣泛應用。

易格斯一次次拓展拖鏈的應用領域,從簡單的工具機應用,到醫療設備、港口起重機,再到海洋平臺、核電設施…易格斯並沒有發明拖鏈,卻重新定義了拖鏈。
易格斯一次次拓展拖鏈的應用領域,從簡單的工具機應用,到醫療設備、港口起重機,再到海洋平臺、核電設施…易格斯並沒有發明拖鏈,卻重新定義了拖鏈。

易格斯並非創造者,卻重新定義了拖鏈    

拖鏈是現代工業自動化的“臍帶”。自從1971年德商易格斯公司生產出第一條工程塑膠拖鏈開始,易格斯就把“plastic for longer life”當作核心信念。如今,厚厚的易格斯拖鏈目錄包含7大類型的拖鏈,10萬多種型號。拖鏈絕不是設備上無足輕重的裝飾品,而是舉足輕重的功能部件,為機械提供移動供電,關係著機械持久穩定性。拖鏈從最初結構簡單的單一拖鏈,再發展到全封閉、帶滾輪、靜音、無塵室、ESD等特殊應用,易格斯一次次賦予拖鏈更多的使命及優勢;從簡單的工具機應用,到醫療設備、港口起重機,再到海洋平臺、核電設施,易格斯也一次次拓展拖鏈的應用領域。易格斯並沒有發明拖鏈,卻重新定義了拖鏈。

易格斯拖鏈突飛猛進的發展歸功於專業的研發團隊,每年根據客戶需求研發出上百款新產品。自1987年起,易格斯產品先後32次問鼎工業設計的奧斯卡--“iF”設計大獎。“Yes, we can!”是易格斯的口號,在研發中不拘泥成規,大膽創新才有了那些看似不可能卻性能卓著的產品。而始終如一的高品質源自業內最大的實驗室。易格斯在科隆有世界上最專業的拖鏈系統測試實驗室,每年進行超過20億次的往返測試,是拖鏈穩定性、安全性最好的背書。

無處不在的工程塑膠軸承

談到塑膠,它似乎無處不在,那些繽紛多彩、性能各異的塑膠產品已經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在工業生產領域,高性能的工程塑膠產品已經成為現代工業不可或缺的一種基礎材質,而基於這些高性能材質生產的產品正在逐步改變人們的生活,創造著充滿想像的未來。30年前,易格斯發佈了第一款獨立研發的工程塑膠滑動軸承產品,第一次採用了“iglidur”這個品牌進行產品命名,並開始建立工程塑膠滑動軸承的行業標準,創造了軸承發展史新的篇章。如今,工程塑膠滑動軸承製造商igus已經成為專注於工程塑膠摩擦性能(磨損,摩擦係數,工作條件變化的影響等)研究和優化的專家。年復一年,在基礎塑膠材質上開發了眾多新型高性能複合材質,形成了不同的40多種材質,10萬多個型號的產品。而誕生於材質摩擦學和現代高性能塑膠的複合領域的品牌:“iglidur”,及其所代表的高性能工程塑膠滑動部件也已經遍佈全球,成為行業標準的代名詞。

在2015年,易格斯有155項新產品問世。在易格斯發展的第二個50年,將呈現更加豐富的產品選擇,更全面的行業應用,更加國際化的服務網路。在工業領域,有運動的地方就有易格斯。

關鍵字: 拖鏈  運動塑膠  電纜  工程塑膠  滑動軸承  易格斯  機械產品 
相關新聞
易格斯協助客戶精進技術並降低成本 同時實現碳中和
[自動化展] igus聚焦垂直應用需求 助力工業創新與永續
輕鬆延長使用壽命:線上三步驟即獲得客製化智慧拖鏈
收集一萬公斤的塑膠垃圾 igus資助Plastic Fischer清潔倡議
UL Solutions推出中壓電纜現場測試服務 協助提高電網安全性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文章
» 邁向工業4.0願景 線性傳動追求更經濟高效
» DDR5 RDIMM 7大技術規格差異
» 智慧傳動元件實現精省整合理想
» 捷拓提供穩定隔離電源 微型化高功率
» 落實智慧化願景--工業4.0與智慧機械技術應用趨勢研討會會後報導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18.117.165.66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