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油价高涨,常加油者人人喊苦,这是民生面的反应;回归到技术层面,需探讨的是工业化后对石油的依赖、石油供需前景,以及替代能源的技术及市场成熟度等问题。若再往深远一点来看,则得面对使用石油衍生品的后遗症,如燃烧后产生的温室效应、酸雨现象,以及塑料垃圾不易分解的环境冲击等。

这些环境问题,环保人士已倡议多时,近来的多部电影更将环保专家的预言搬上大屏幕,让人戒慎恐惧。回到电子产品这个目前台面上最亮丽的宠儿,当业务将手机、计算机、屏幕高高兴兴地贩卖出去、荷包麦可麦可的同时,可曾想到这个家伙的未来会是怎样的一个命运呢?

现在一般人对不想用的电子产品的处置方式,还可以用的可能会上网拍卖或送亲友,有故障问题的大概就是往垃圾堆丢掉,很多人可能连政府所推行的「废计算机回收」制度是什么一回事都不知道。再来会是如何呢?如果进到回收厂,常见的处理手段大概有两种,一是进行零件的拆解,留下有用的零件;一是进行压碎、切割程序,也就是将电子废弃物(e-waste)压砸个稀巴烂,再透过磁铁等方式大略分离出铁质、非铁质及塑料类物质,再进入精炼回收再利用过程。

先来看看第一种作法。这些拆解出来的零件,在台湾或所谓已开发国家中的利用价值已经很低了,然而在开发中国家的需求量却很大,因为他们可以拿去再组装成可用的计算机、手机或电视机,而且成本便宜很多,是他们所负担得起的价格。这样看来似乎是好事一件,然而这些产品最终还是会成为一摊废物,问题是,这些国家连环保机关都没有,又哪有能力进行回收再利用处理呢?最后只能往河边、山沟里面丢,等待废弃物中的铅、镉、汞等有毒物被酸雨析出,让土地、河川万劫不复。

再来看看第二种作法。砸碎的方式可说是最轻松、最符合经济效益的回收方式,然而有很多的材料是砸切所无法分离的,这种作法的结果是其中约有三成的混杂性碎块,即使是今日最先进的回收公司也无能为力做回收的。对这些难搞的「纯」垃圾,眼不见为净的作法仍是外输到海外去。

因此,最佳的回收方式,是将电子产品能够反向地进行彻底拆解,而且是如同生产流程一般,能够透过标准的制程来达成。其实每个废弃的电子产品都是个宝,回收厂可以从计算机机壳回收钢材,从硬盘的盘片中回收铝材,甚至可以从芯片组中从回收到「纯金」;此外,从电路板上可回收铜或其他金属原料,这些金属送到精炼厂做回收再利用;纯度够的塑料也能透过制程再做利用,不然也能在控制污染的情况下烧掉回收其能源。

在这样的考虑下,可分解性设计(Designing for disassembly;DfD)及再利用性设计(Designing for recycling;DfR)的诉求也就因应而生。DfD让电子产品更容易、更快和更低成本的进行拆解,DfR有助于确保电子产品中的材料与符合回收制程的要求,因此能够再被利用。电子业者是时候为产品寿终的那一刻先做好准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