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脸书提出了一个问题:「有什麽你觉得是台湾Maker to Market的成功案例?」引起不少讨论。由於被点名回应,想想很难用几行讯息交待清楚,乾脆为文来探讨一下。

针对这问题,首先要确认的,不是那个案例成功,而是谁是Maker?

这是Maker圈论战已久的命题,可以无限上纲,那就无法讨论下去,这??且限缩一下Maker的定位,一是for fun,这毫无疑问,但除了基於个人乐趣的动手做外,也应包含启发学习和艺术性创作,甚至是开发套件和工具的精进研究;二是「解决问题」,包括解决生活上的问题,乃至於解决社会性、公益性的问题。

除了上述出发点外,应再加一个必要条件,就是他不是一个人关起门来for fun或「解决问题」,而是DIWO(Do it with others),也就是愿意在社群分享或喜欢串连同好。

所以呢,当提到Maker to Market的案例,案主应该具备上述的背景及条件。 若这样的立论成立,那些一开始即以创业为目标的个人或团队,即使他们应用Maker常用的开发板做出原型,或推出了Maker圈常见的产品,如3DP、Robot、Drone又募资卖座成功,但仍应该被排除在这个问题的推荐名单外吧。

当Maker的乐趣或社会性专案进展到某一程度,想将它推给更多人使用,或想将乐趣转化为兼职或全职的工作时,走向「市场」(to Market)的行为於焉产生。

那Maker to Market的行为或作法有什麽呢?目前「最有市场」的出路,无疑是从事「教学」:教想成为Maker的人如何成为Maker,或让孩子更有动手做、解决问题的能力。

事实上,投入Maker教育的Maker已相当多,其中全职者当然是在创业,有意义也很有前景,但吊诡的是,大家似??不把他们归属於创业家。

一般人心中想的Maker to Market,还是在於将Maker专案给产品化、商品化,也就是从一个变成百百、千千、万万个的这一条创业路。的确,大家在国内外募资平台看到不少「成功」的例子,也想成为这样的例子,然而,不被看见的失败例子其实更多,因为,硬体创业实在很难。

为何「很难」已谈论很多,就不多说了。现实的情况是,欧美的Maker Movement比台湾久,走向"Hardware Startup"的条件(创意能力、市场定位、投资环境等)也比台湾好很多,但也不用妄自菲薄,台湾在这条路上发光发热的案例肯定会愈来愈多。

然而,这??需再次澄清一件事,那就是Maker to Market不必然就要创业,若有份稳定的工作,to Market的事兼着做就好,不要太冲动。如何善加利用自己的闲?时间,本来就是Maker运动的核心精神之一。

至於怎麽兼着做?最可行的还是教学:教同好或学子们自己已登堂入室的Maker题目,并兼着卖相关学习套件,这件事利用周末或晚上时间就好,赚赚外快也自娱娱人,不亦乐??。

另一条Maker to Market的路,就是从企业、政府/法人、学研界来的「接案」需求。目前这「市场」仍不大,很多Maker甚至感受不到,然而,这个需求肯定会持续成长,因为企业希??结合Maker的创意或技术能力,欧美硬体新创则缺系统整合及制造的能力,台湾的PRO Maker特别适合来补足这一块。

最後,还有一条路,就是自办Makerspace,哎,在台湾,若想靠收费营运,这一两年看来还是很困难的(理由是什麽大家也很清楚 ━ 免费资源太多)。

(本文作者为MakerPRO总主笔及共同创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