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的興起不僅是家用物聯網,也包含了公眾物聯網,為了實現家用物聯網,許多業者組成聯盟推行標準,如Thread、OIC、AllSeen等,而公眾物聯網也同樣增訂各種標準,如Wi-Fi聯盟提出的IEEE 802.11ah(稱為Wi-Fi HaLow),或LTE陣營提出的3GPP R12/R13(LTE-M/NB-IoT)。

由於目前少有中立的產業、市場調查研究機構在統計LPWAN領域,因此技術與商業斬獲容易流於各自浮誇宣稱而難以驗證...
由於目前少有中立的產業、市場調查研究機構在統計LPWAN領域,因此技術與商業斬獲容易流於各自浮誇宣稱而難以驗證...

無論是家用或公眾,各聯盟標準均相互角力,不過家用已有對立轉圜趨向,如Microsoft、Intel、Cisco提出OCF(Open Connectivity Foundation)的新聯盟,期望統合各聯盟的共識。反而是公眾物聯網標準仍未有共識,而且更紛亂。

公眾物聯網(別名低功耗廣域網路Low-Power Wide Area Network, LPWAN)通訊技術標準更紛亂有許多原因,一是潛在市場太大,重量級業者均期望獲取較大利益,因而在標準訂立上各持己見,會議上僵持的結果,使新標準訂立進度緩慢。

二是非重量級業者認為共通標準遙遙無期,即便標準出爐亦難對自身有利,因而決議另起爐灶,改推自有標準,因而有Link Labs的LoRa、Sigfox的UNB、Ingenu的RPMA、Nwave的Weightless以及WAVIoT的NB-Fi等。

採自有標準的結果是很難獲得其他業者的支持與認同,因此標準發創業者的發展重點就在於執行力,只要儘快讓自有技術獲得用戶採納、有更大的覆蓋面積、更多的佈建、更多的開通,最終其他業者、業界與市場只能接受,接受業者的自創標準,使其成為約定成俗(de facto)的標準,事實上PC即採行約定成俗的Wintel標準。

想成為約定成俗標準需要執行力,想要執行力,重點在於技術規格能耐表現,企業用戶願意採行業者專屬標準,除了時間上不願等待訂立進度遲緩的普遍標準外,也可能對普遍標準的技術規格能耐表現不滿與失望,因為普遍標準需要追求最多業者的共識,標準規格容易落入平庸。

所以,要讓企業用戶對專屬技術買單,技術本身必須有絕佳的表現,比共通普遍標準更快實現企業所需。而談及表現即必須談論技術參數,這包含技術所用的頻段、通道頻寬、市區與鄉區的覆蓋面積(傳輸距離)、連結預算(發送功率與接收靈敏度),每個基地台、閘道器支援多少個節點、傳輸安全性、節點成本、節點電池時間等。

以參數角度衡量,目前以WAVIoT最受人關注,WAVIoT NB-Fi宣稱在99%可靠度下,城區的最遠傳輸距離達16.6km,其他技術多低於10km;NB-Fi連結預算也最高,達166dBm,次高的專屬技術則為Ingenu RPMA,為163dBm,其他技術多低於160dBm。

WAVIoT NB-Fi也宣稱每個節點只佔100Hz頻寬,Sigfox UNB與之相仿,但其他技術多為kHz、MHz等級,如LoRa需要125kHz,LTE陣營在3GPP R12的LTE-M標準上,也需要192kHz。

另外,NB-Fi強調每個閘道器(Gateway)可支援133萬個節點,最接近其表現的技術RPMA亦只擔保超過50萬;同時調變的節點數NB-Fi宣稱為12萬,最近的RPMA則僅有4千。而節點成本上NB-Fi為1.99美元,各類專屬技術僅UNB能達相同水準,其餘均高於5美元。而NB-Fi還強調方位型天線,現階段其他專屬技術多缺乏此能力,僅共通標準的LTE-M具備。

雖然技術領先,但佈建的站點數、開通的國家數等商業執行力也必須觀察,Sigfox已在歐洲各國廣泛開通,LoRa也已多國開通,而NB-Fi僅強調100多個站點的佈建,並認為其他業者雖強調多國開通,然實際站點數應亦是百餘左右。

不過,由於目前少有中立的產業、市場調查研究機構在統計LPWAN領域,因此技術與商業斬獲容易流於各自浮誇宣稱而難以驗證,此也有待各機構的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