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 / 文章 /
高速串行化传输技术发展趋势
 

【作者: 陸向陽】2009年03月04日 星期三

浏览人次:【16111】

高速串行传输之特性

今日只要提及「高速」一词,即与「串行」一词不可分,反之亦然,关于此原因无他,并列传输的线路间容易串音干扰(Cross Talk),以及各线路间需时序同步,初期虽能以增加数据宽度获得更高传输量,然数据宽度难以无限拓展,使其瓶颈渐现。


以PC而言,初期以并列方式传输的接口,于近年来均转变为串行接口,如ATA转变为SATA、SCSI转变为SAS、PCI转变为PCIe,以求获得更高的传输。又如网通设备领域所用的Rapid I/O亦转变为串行版,或在讲究效能的服务器系统上,也将DDR2 SDRAM的并列内存接口,透过AMB芯片转变成串行接口,此即是所谓的FB-DIMM,以此获得更高传输率。此外,旧接口以新接口取代,为了节省布线数及印刷电路板(PCB)面积,因此也多改换串行接口,如ISA接口换替成LPC接口。


《图一 在FB-DIMM内存子系统中,原有以并列方式传输的DDR SDRAM、DDR2 SDRAM、DDR3 SDRAM,透过AMB芯片(图中的Buffer方块)转换成串行传输,之后在与内存控制器连接 》
《图一 在FB-DIMM内存子系统中,原有以并列方式传输的DDR SDRAM、DDR2 SDRAM、DDR3 SDRAM,透过AMB芯片(图中的Buffer方块)转换成串行传输,之后在与内存控制器连接 》图片来源:Intel.com

串行具介质中立性

换替成串行的另2项好处是,一是较具介质中立性,今日可用铜箔、铜线传递,日后为求更快的传速或更远的传距,可从铜线改换成光纤,如IEEE 1394b、S/PDIF。反过来,原以光纤传输为主,也可以换替成较低廉的传输介质,如塑料材质的光纤(Plastic Optical Fiber;POF,光纤一般使用较贵的玻璃或石英材质),或换替成铜线,如车用多媒体接口MOST即可从光纤换替成铜线。此外也可能换替成红外线、无线电等无线传输,甚至IBM、Intel等均积极开发芯片内的高速光传输,以取代芯片内的高速铜线传输。


串行具韧体软件兼容性

另一是韧体、软件兼容性,并列传输一旦为加速而变更数据宽度,多半需要对应修改韧体、软件程序,然串行传输只需将传输频率提升即可获得加速,而原有韧体、软件程序则不需要任何修改,只需提升执行速度即可因应,如此可保障韧软件开发投资,减少额外开发心力,如前述的SATA、PCIe、SAS等均可兼容原有的ATA、PCI、SCSI韧软件程序。


进一步地,串行也适合依附于其他线路上进行传输,如车用的LIN接口即有衍生性的DC-LIN作法,可直接使用汽车电瓶的供电线路来进行通讯传输,又如HomePlug、MoCA等,直接取用家庭的电源电力线,或输送有线电视节目的同轴电缆线,进行信息传输。


并列传输仍具使用价值

或者,串行较具抗环境性,因此车用接口(如CAN、FlexRay)多采串行传输,工厂方面(如RS-232、RS-485)亦是,只是其应用并不需太高的速率。


串行传输虽有种种好处,但也有持续以并列方式加速的设计,如绘图处理器(GPU)即倾向使用更宽的数据宽度来增加视频存储器(Frame Buffer)传输效率,或FB-DIMM也并非全然受欢迎,许多运算系统选择从DDR2 SDRAM升级成DDR3 SDRAM,并增加接口信道数,此均是持续倚赖并列手法加速的例子。类似的,无线传输方面也倚赖并列方式加速,如运用MIMO的多天线同时收发方式以增加传量。


《图二 MIMO为增加发送端、接收端的天线,以扩增天线数的方式增加数据传量,此属并列提升速率手法 》
《图二 MIMO为增加发送端、接收端的天线,以扩增天线数的方式增加数据传量,此属并列提升速率手法 》图片来源:ComputerLanguage.com

接口串行化技术共通性

由于串行传输有诸多益处,因此成为今日各类接口朝高速化发展的默契方向,而这些接口串行化发展将有何共通默契?以下将针对此进行讨论。


8b10b编码法

8b10b编码法是今日串行传输高速化的必要手段,无论是芯片间传输(Chip-to-Chip)、板卡间传输(Board-to-Board)、机箱间传输(Box-to-Box,或Chassis-to-Chassis),几乎都不约而同地采用此种编码码进行传递。使用8b10b编码法的串行传输接口不胜枚举,知名的即有PCIe、SATA、SAS、Serial Rapid I/O、InfiniBand、Fibre Channel、DVI、HDMI、XAUI、DisplayPort等。


上述的接口为订立之初即采8b10b编码法,然亦有许多接口最初并非使用8b10b编码法,而后续为了提升速率而改用8b10b编码法,如IEEE 1394a转变成IEEE 1394b,100Mbps以太网络转变成1Gbps以太网络,或如USB 2.0转变成USB 3.0等。


8b10b编码法将过往并列的数据线、频率线合并,即每传递10位的数据中,最末的2位为频率同步讯号,以致实质传量仅为80%,如SATA 2X宣称有3Gbps速率,实际上仅2.4Gbps,折合至并列则成300MB/Sec。不仅如此,8b10b多半也将控制数据与数据数据一并传递,如传统ATA(或称PATA)有个别独立的数据线、频率线、控制线,转换为SATA后,3类线路即合一传递,同一线路中时而传递实质数据、时而传递时序、时而传递控制命令。


不过,也并非所有高速串行传输均采合并传输的作法,如HyperTransport虽使用8b10b编码,然依然具有独立的频率线路,又如DVI、HDMI等亦具有参考性的独立频率线。另外,DisplayPort虽将数据、频率合一传递,但仍保有独立的控制命令传递线路。


《图三 HDMI虽使用8b10b编码法,然依然具有独立的频率传输信道 》
《图三 HDMI虽使用8b10b编码法,然依然具有独立的频率传输信道 》图片来源:ElecFans.com

半双工取代全双工

如前所述,信息系统发展初期多倾向使用并列传输,此自于直觉认为增加线路宽度可更快达到效率提升,而今则因提升遭遇瓶颈也纷纷转向。同样的,过往的线路多倾向半双工(half-duplex)设计,理由是运用同一线路上即可达到收发之效,线路上时而发送、时而接收,澈底发挥线路价值。


而今为了成就高速,半双工已不合时宜,取而代之的是全双工(full-duplex)作法,即一组线路专司发送,另一组线路专责接收,同时间既可发送亦可接收。以举例而言,USB 1.0/2.0即为半双工,而最新的USB 3.0则采全双工;过往的ATA采16-bit半双工,此时16-bit收、彼时16-bit发,而SATA则采2-bit全双工,随时都有1-bit收、1-bit发,但因为采高速率传递,因此整体效率超越传统ATA。


扩展连接范畴、连接器共享

强势的高速接口不断扩展延伸其应用范畴,如HyperTransport最初仅为芯片间传输,之后也增订出可用于板卡间传输的HTX,又如PCIe原为芯片、板卡层次的传输,之后也增订机箱间传输的Cabled PCIe标准。类似的,USB为机箱间传输,之后也发展出芯片间传输的Inter-Chip USB,甚至是无线版的Wireless USB:SATA也从机内连接延伸成机外连接的eSATA等。



《图四 HyperTransport(简称HT)最初(2001年)仅为芯片间的传输接口,而在2005年提出HTX新规范后,即进入板卡层次的连接 》
《图四 HyperTransport(简称HT)最初(2001年)仅为芯片间的传输接口,而在2005年提出HTX新规范后,即进入板卡层次的连接 》图片来源:HyperTransport.org

高速接口的另一趋势是连接器、连接线共享,例如SAS即直接使用SATA连接器、连接线,或是InfiniBand的接器、接线,或如ASI直接取用PCIe的接器、接线等。共享的优点在于省去额外制订、生产新型连接器、连接线,可强化现有接器、接线的量价均摊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弱势接口与强势接口均实行共享策略,如ASI属强势作为,以PCIe实体设计为基础,试图抢占原有的高速交换接口领域。相对的,SAS属弱势作为,由于原有的SCSI接口装置已属少量,在变成串行传输的SAS时若制订与发展新连接器,则在量价均摊上将持续处劣势,因此保留协议特点,直接借用SATA接头、接线,反为理想作法。


《图五 用于InfiniBand的连接器、接线,亦可用于SAS协议传输 》
《图五 用于InfiniBand的连接器、接线,亦可用于SAS协议传输 》图片拍摄:英文维基用户GreyCat

协议层与物理层的分离

高速化发展也使过去认为效率上不可行的换搭性传输逐渐可行,例如仅100Mbps的以太网络并不适合做为硬盘存取传输(此需66MB~133MB/Sec传量),然1Gbps版以太网络问世后即成可行,因而出现iSCSI及AoE(ATA over Ethernet)。


另外,部分接口为寻求普及化及更高的适用性,其新订立的衍生性标准允许使用其他实体传输线路,如IEEE 1394允许使用与以太网络相同的CAT 5e线路进行传输,如此线路成本较IEEE 1394专属线路低廉,单段线路的最大传输距离更长(1394专属线为4.5公尺,CAT 5e可达100公尺),然代价是速率降低,自400Mbps降至100Mbps。


《图六 AoE只取用以太网络的物理层布线,而iSCSI则是取用物理层外,协议层方面也取用TCP/IP。》
《图六 AoE只取用以太网络的物理层布线,而iSCSI则是取用物理层外,协议层方面也取用TCP/IP。》

相互取代、排挤

高速化发展化也使各类接口产生取代、排挤效应,如过往储存局域网络(Storage Area Network;SAN)多采速率为1Gbps的光纤信道(Fibre Channel;FC)进行传递,理由为同时间的以太网络仅100Mbps速率,然以太网络提升至1Gbps后,开始出现与FC角色相同的iSCSI,此迫使FC往更高速的2Gbps、4Gbps速率发展,以维持区隔性。之后以太网络更推升至10Gbps速率,透过iWARP技术使其有机会取代InfiniBand。


无独有偶地,高速化发展的USB与外接化发展的SATA亦逐渐冲突,eSATA为因应USB的竞争,已考虑加速供电线路,此是eSATA过去不具备,但USB具备的功效。


《图七 内接的SATA(图左)与外接的eSATA(图右)因差动信号准位不同,其连接器亦不相同,而eSATA下一版将增订供电标准 》
《图七 内接的SATA(图左)与外接的eSATA(图右)因差动信号准位不同,其连接器亦不相同,而eSATA下一版将增订供电标准 》图片拍摄:德国维基用户Smial

OFDM调变法

前述的接口均为功效纯一的接口,然有部分串行传输标准采附挂于原有的线路上进行传递,如ADSL运用电话线传递;HomePlug、HD-PLC等运用电力线传递;MoCA运用有线电视同轴电缆线传递。


由于附加的传递不能影响既有的线路运作功效,所以数字讯号必须经过调变才能进行传送,而为了达到高速传送,几乎都实行OFDM调变,使每个模拟波能尽可能携带更高的信息量。


举例而言,最初的HomePlug 1.0、1.0 Turbo未使用OFDM调变,因此速率仅14Mbps、85Mbps,之后新版的HomePlug AV使用OFDM调变,即使速率拉升至189Mbps。而MoCA则在最初版的标准中即实行OFDM调变,因而能超过100Mbps传量,之后的1.1版更达175Mbps。


与前述的各类高速接口相比,仅100、200Mbps传量似乎难称高速,然此是附搭作法的必然限制,且运用家用线路附搭,其线路质量、长度、连接装置数均不易掌握,因此规格制订上必须对此抱持宽忍,以致速率降低。而长距传递则更难维持高速率,如VDSL2仍能在300公尺内获得超过100Mbps的表现,然传递数公里的ADSL2+最高只能24Mbps。


不仅实体线路运用OFDM调变,无线传输为追求高速,亦多使用OFDM,如IEEE 802.11b Wi-Fi仅11Mbps,而使用OFDM调变的IEEE 802.11a Wi-Fi则可达54Mbps。WiMAX方面亦在IEEE 802.16d版后推翻过往不使用OFDM调变的标准,而全面改用OFDM。


《图八 运用OFDM调变技术不仅可获得更高的信息传输量,同时运用子信道(Subchannel)方式可让多方存取、多任务传输达到更有效的带宽资源运用。 》
《图八 运用OFDM调变技术不仅可获得更高的信息传输量,同时运用子信道(Subchannel)方式可让多方存取、多任务传输达到更有效的带宽资源运用。 》图片来源:users.ece.utexas.edu

其他

图片来源:users.ece.utexas.edu


高速接口的其他趋势包括较低的延迟(Latency)、较低的耗占(Overhead)等。如高效运算中用的高速交换接口(Myrinet、Quadrics),或储存局域网络所用的FC网络,均强调其低延迟,即发送一信息后,在极短时间内即可送抵目标。相对的,传统以太网络有较大的传输延迟,发送信息后其送抵时间长短不一、时间差距大且间隔较长。


结语

高速接口的其他趋势包括较低的延迟(Latency)、较低的耗占(Overhead)等。如高效运算中用的高速交换接口(Myrinet、Quadrics),或储存局域网络所用的FC网络,均强调其低延迟,即发送一信息后,在极短时间内即可送抵目标。相对的,传统以太网络有较大的传输延迟,发送信息后其送抵时间长短不一、时间差距大且间隔较长。


展望未来,高速串行传输仍有诸多强化目标、努力方向,如高速以太网络先以光纤实现高速,之后改以较低廉的铜线实现,更之后则倾向用低廉的无屏蔽双绞铜线(Unshielded Twisted Pair;UTP)线材实现,以期望低价普及。


或如PCIe,其持续不断吸纳学仿高阶接口的机制功效,如过去InfiniBand才具备的I/O虚拟化(I/O Virtualization;IOV)机制,而今PCIe也具备。另外也开始附带强化供电传输能力,如eSATA尝试加入供电能力,USB 1.0/2.0已具备500mA@5V供电力,USB 3.0则进一步提升至900mA,或如PoE(Power over Ethernet)尝试在既有以太网络在线传递更高瓦数的电力,或在更高速的以太网络中亦能夹带电粒。


相关文章
PCIe 7.0有什麽值得你期待!
PCIe桥接AI PC时代
基频IP平台满足大规模MIMO应用需求
无线通讯的未来--为无所不在的连接做好准备
PCIe效能满足功耗敏感性装置与关键任务应用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新闻
» 美光针对用户端和资料中心等市场 推出232层QLC NAND
» 摩尔斯微电子在台湾设立新办公室 为进军亚太写下新里程碑
» 爱德万测试与东丽签订Micro LED显示屏制造战略夥伴关系
» 格斯科技携手生态系夥伴产学合作 推出油电转纯电示范车
» Arm:因应AI永无止尽的能源需求 推动AI资料中心工作负载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4T4TN9M8STACUK9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