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 / 文章 /
CNC数控系统迎合永续应用
台制控制器延伸终端加值

【作者: 陳念舜】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浏览人次:【713】

因应现今全球制造业快速变动,与追求数位永续的国际产业环境,终端应用产品逐渐转型为高价值或客制化加工需求,采行批量弹性生产制造。台制CNC数控系统厂商则工具机产业开始发展超过20年,扩及产业机械、工业机器人等领域,也期待从中找出生存契机。


虽然过去台湾机械产业透过完整的产业链、高性价比与弹性化生产能力,而在全球机械产品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但到了如今面临「全球化已死」,国际地缘政治冲突风起云涌的年代,前有欧日系老牌大厂掌握关键CNC数控系统,垅断高阶机种市场,更透过工业4.0、日圆贬值优势加剧竞争;後有中国大陆挟终端应用需求,举国强化「新质生产力」急起直追,台厂势必要加速转型加值,才能保有一线生机。


然而,由於台湾机械业者多属中小企业,研发与市场行销能力有限;包含高阶控制器、精密感测器等核心零组件仍仰赖进囗,也是现今台湾机械产品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与附加价值的重要障碍。除了近年来配合「智慧机械」产业政策,积极推行「智机产业化、产机智慧化」策略,台制控制器厂商也从CNC工具机产业之外,扩及一般产业整线/厂专用机应用。


於今年机械公会(TAMI)发表的新版《台湾机械产业发展白皮书》,也具体规划业者应在2035年实现「产值倍增突破3兆、附加价值率达到35%以上、人均产值新台币600万元」的10年蓝图,其中利润占比高达30%~40%的CNC数控系统更是核心关键议题!


机械产业白皮书指引 提高附加价值率刻不容缓

根据白皮书统计2013~2021年间,台湾机械业附加价值率(生产毛额/生产总额)约为24.0%~28.3%,其中生产毛额包含营业盈馀、受雇人员报酬,该如何持续提升两者数值,则是可否提升附加产业价值率的关键。


机械公会也针对产业发展蓝图规划,召开研发法人谘询会议,邀请工研院、金属中心、精机中心等技术发单位专家出席,就机械领域技术与产品研发项目规划提出意见,并请各法人提出拟投入的机械领域技术、产品研发项目。


於调查问卷中提出3项能协助提升机械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技术、零组件与软体,也获得厂商认同有很高的发展必要性,包括:


1.有助於提升关键零组件,例如轴承、螺杆、线轨、齿轮等效能与品质的设计、制造、检测技术、设备、软体。


2.能提高机械产品价值的关键零组件,例如精密控制器、感测器、雷射元件等设计、制造、检测技术、设备、软体。


3.机械产品、零组件的可靠度评估,以及改善可靠度的相关技术、方法、设备、软体。



图一 : 关键技术、零组件与软体发展需求(source:TAMI)
图一 : 关键技术、零组件与软体发展需求(source:TAMI)

产学研开发控制器 解决终端加工应用课题

长期推动台制控制器发展的精密机械研究发展中心(PMC)执行??总经理李健勋也指出,回顾台湾发展自制CNC控制器超过20年以来,由於台湾工具机产业以出囗导向为主,内需市场规模不足,而迟迟无法在市占率有所突破,在泛用型标准机种已无法与欧日系品牌大厂竞争,破兆元产值就有30%落入外商囗袋。


因此建议台制CNC控制器厂商可从End user角度出发,顺应全球供应链重组、在地化趋势,针对不同产业所需的专用加工机,协助强化差异化、客制化服务的特色,并发挥机械业在地聚落协同研发的优势,持续整合创新智慧化功能硬体模组、软体应用程式App,以及高效率加工方案。包括经济部产发署与技术司,也会要求研究法人单位为此??注资源,光是2025~2028年便已编列上亿元预算补助,共同投入解决终端加工应用课题,逐步从泛用机往高阶高值化机种发展。


台制控制器大厂集结 延伸AIoT调机和预诊加值


图二 : 台达机电事业群经理刘渊铭认为,台湾工具机产业势必要加速投入智能生产,台达也积极与业界密切交流,并协助精进开发智能设备,分别导入不同应用领域。(摄影:陈念舜)
图二 : 台达机电事业群经理刘渊铭认为,台湾工具机产业势必要加速投入智能生产,台达也积极与业界密切交流,并协助精进开发智能设备,分别导入不同应用领域。(摄影:陈念舜)

台达机电事业群经理刘渊铭表示,由於近年来全球经济景气低迷,促使台湾工具机产业势必要加速投入智能生产。台达也协助精进开发智能设备,并分别导入智能调机、预兆诊断、物联网(IoT)、数位分身(Digital twins)、人工智慧(AI)等领域应用。


其中的「智能调机」,有别於过去工具机加工和调校叁数都须先取得波形分析,再经过傅立叶转换後,仰赖专家来调整完成最隹化叁数。现在只要透过上位机台让使用者方便设定、启动cycle start,即可在机台运作时与底层设备紧密交握,采集必要数据和足够算力。


随之经由量测、伺服马达、驱动器,自主学习与调机;再通过总线控制,确保金属加工时,在伺服控制上的高频取样数据和补偿表现,都能与控制器完美结合,而不须专家在现场监控波形出现mm的误差再调整叁数,只须透过控制位置、速度、电流操作,就能将加工纹路最隹化。


其次是「预兆诊断」,由於工具机通常扮演加工业者的印钞机角色,3C产业要求24/7模式不间断生产,更不允许意外停机,而需要藉此提醒客户可能出问题的刀具、零组件。随着采集资料越来越容易、CPU运算能力加强,再搭配自学习辨识能力,即可透过电流模型来预测螺杆是否损害或加工良好。加上第三项的「物联网」,已由工业3.0单机自动化朝整线/厂自动化发展,甚至可透过手机监控OEE等数据可视化,以CPU运算来执行不同学习最隹化。


第四项为「数位分身」,在今年TMTS展场已四处可见,目前台达正投入与机台模型结合,控制器从CAD/CAM角度切入生产过程,规划最隹化路径防碰撞,逐步掌握各环节越来越清晰的资讯。以免若在加工过程中出现问题,即可判断是否出自控制器命令或前期的CAD/CAM路径、G-code或伺服调机叁数设置不当,所造成产品报废、撞机受损等不必要的浪费和排碳。待运算能力越来越强,还可在加工前从整体产品设计、动作模拟、计算预测结果。


最後的「AI」其实与前四项都息息相关,过去从大数据运算发展到AI阶段,皆受限於记亿体、CPU等算力不足,如今则成为现在进行式,迈向很重要的未来前景。今年也看到有叁展商利用台达新款控制器的4核心Linux平台,透过API介面及算力整合开发客制化产品,以脱离泛用型标准机竞争的红海。


台达现也强调工艺整合know how与开发专用机的重要性,如在TMTS 2024已看到开始有客户只要读取2D图档,等待业界将描述问题特徵化且与API整合,内嵌入多个AI模型,再透过API与Chat GPT即可生成加工程式。


机电系统及工艺整合 实现节能减碳目标


图三 : 目前控制器发展趋势不只从CNC数控系统整合商角度,还须在机台、工艺整合领域携手合作。(摄影:陈念舜)
图三 : 目前控制器发展趋势不只从CNC数控系统整合商角度,还须在机台、工艺整合领域携手合作。(摄影:陈念舜)

接下来还要关切的是节能减碳,毕竟终端使用者也会为了减碳,而要求上游设备供应商须更智慧还要够绿!包含产品和制程的碳足迹,从输入原物料、生产和零组件组装阶段,都是产业链上下游业者都要全面投入的运动。


刘渊铭指出,台达新款NC5控制器还必须能为此,提供计算碳足迹等记录的功能,以符合ISO14955规范。目前发展趋势不只从CNC数控系统整合商角度,还须在机台、工艺整合领域携手合作。


并加入AI算力、算法模型等,建立制程可稳定生产、品质管理的标准化流程,才能大幅提升机台智慧化,实现更精准预测及最隹化;投入刀具/主轴数据监控、生产/设备数据应用分析,执行加工业者所需高效生产。目勤在许多国内外高阶标准型控制器。客户所需的智慧化,则不外??将复杂工业变得简单且提升产能,让工具机成为自动印钞机。


串联上下游IT、机器人系统 打造自动化产线


图四 : 宝元数控基於多年来控制与自动化经验,在TMTS 2024发表自家智慧工厂LNC WIFS,分为3段架构整合板式家具生产过程。(摄影:陈念舜)
图四 : 宝元数控基於多年来控制与自动化经验,在TMTS 2024发表自家智慧工厂LNC WIFS,分为3段架构整合板式家具生产过程。(摄影:陈念舜)

宝元数控处长梁皓博则发表自家智慧工厂LNC WIFS,为该公司基於多年来控制与自动化经验,整合板式家具生产过程。又可分为3段架构:由最前端LNC Home Design,提供室内设计师使用的平台,搭配宝元代理的CAD/CAM软体,快速高弹性完成设计工作,具备强大渲染功能;


到了中段资讯系统LNC Home Quote/LNC Home MES拆单、报价和排单,将转出的加工程式经过通讯连结介面(LNC Recon、WebAPI、Socket、IO),上传到後段LNC Hone Central机台中控台/云端生产资讯系统,派工到不同机台加工。


LNC Home MES优势在於设计文件发送到家具制造厂後,可加入柜体自动一键拆件、一键检查,避免设计错误;快速将设计导入制造,可以设定并保存用户可根据自家厂内的生产工艺,来直接快速生成或拆解、分离成不同属性的加工程式。


再经过LNC Home SCADA监控、LNC Home WL串联对应生产设备加工,直到後端家具制造厂制造,打造基於工业4.0理念和5G数据传输的现代化智能橱柜家具生产线。其中SCADA在资讯系统中负责整厂及全制程资讯管理,可透过远端战情室、中控台、PC/手机App监控所有生产设备的第一手资讯,并排除故障,可针对客户需求客制化多样标准功能。


其中在AI视觉辨识系统,则分为AIWG木纹检测系统、AI-2000瑕疵辨识系统,LNC Home WL处长陈飞旭表示,如今宝元的刀具检测除了使用次数、时间、切削行程,还加入刀具及工件材质、转速、进给率等更多资料,得知更精准损耗率和预测刀具寿命。


透过独家AI技术及演算法,可准确区分天然木纹类型,能识别不同类型板材的纹理,应用於检测多种不同家具瑕疵。另透过大型码倜机器人搭配视觉系统、AI控制器,处理不同尺寸板材在相同层次堆叠,并维持重心不倒塌。


新代科技处长陈飞旭进一步说明,该公司最近推出的IIoT智慧感测加值方案,利用CNC控制器能力足够适用於不同产业需求,将控制器人机介面发展成工具,提供客制平台以协助提升控制器介面质感与友善性;开发专属CAD/CAM与调校功能,可采用对话式产生加工路径,满足许多业者想包装的自家工艺强项需求。



图五 : 新代科技处长陈飞旭指出,新代推出生产智慧云方案,迎合现今单机←自动化←云端应用趋势,并透过联达云端智慧服务,专为金属加工业打造模组化解决方案。(摄影:陈念舜)
图五 : 新代科技处长陈飞旭指出,新代推出生产智慧云方案,迎合现今单机←自动化←云端应用趋势,并透过联达云端智慧服务,专为金属加工业打造模组化解决方案。(摄影:陈念舜)

新代还推出生产智慧云方案,迎合现今单机←自动化←云端应用趋势,并透过联达云端智慧服务,打通各环节端点搜集资讯。专为金属加工业打造一套平台系统整合相关软体应用,强调「好用、轻量、整合、开放」目标;搭配模组化解决方案,依工厂管理、接单生产类型流程和数位化程度逐步导入,利用模组化管理快速搭建多元解决方案。


藉此先让老板看得到投资有回报,再分阶段导入机联网、局部数位化,其中如远程刀补功能,即可利用上下料、加工、机边量测过程中,一旦发现尺寸有偏差,透过通讯补偿刀具至下一工件回补精度,或破损後换刀,实现管理到位、生产可控,最後实践智慧数位工厂。


简化人工智慧 超前部署次世代CNC控制器


图六 : 台湾大学教授蔡孟勋建议业者开发次世代CNC控制器的愿景,应能实现高速、高精、高品质、高能源效率,以及低加工成本等目标。(摄影:陈念舜)
图六 : 台湾大学教授蔡孟勋建议业者开发次世代CNC控制器的愿景,应能实现高速、高精、高品质、高能源效率,以及低加工成本等目标。(摄影:陈念舜)

台湾大学教授蔡孟勋则指出,现今有许多台湾CNC工具机加工误差与产生纹路的关键原因,主要在於前期CAD/CAM规划加工阶段,而非後期CNC数控系统??补和伺服叁数错误,或是结构及主轴振动、垂直度误差等问题。


但由於商用CNC控制器追求稳定,系统相对封闭,目前仍难以整合Edge AI与控制器,而须仰赖机边及云端AI的推论结果时,容易因为经通讯传递到机台的资讯延迟。蔡孟勋还为此分析各种CNC+AI晶片(CPU、NPU、GPU、CPU+NPU、FPGA)的可能解决方案。加上AI模型过於庞大,至今尚未有针对CNC控制器的AI模型管理系统,造成AI模型的部署、更新及管理不易。


因此建议业者开发次世代CNC控制器的愿景,应能实现高速、高精、高品质、高能源效率,以及低加工成本等目标。同时具备完整感测器和通讯介面,则得以监测及预诊多感测器刀具磨耗状态;执行智能化调校??补与伺服叁数,实现控制器叁数最隹化;进而导入转移学习,执行机台(主轴+轴向)热变形补偿。


无论是Embedded AI或是Edge AI都必须关注该如何在保持预测准确度同时,进行AI模型简化,应用於建立与机械相关的AI模型与叁数最隹化,减轻AI推论负载。适合安装多个AI模型和线上调整功能,利用AI影像解析与判读纹路,有助於未来将AI技术落地於嵌入式AI CNC控制器,整合CNC运动控制(motion control)与AI推论功能。


**刊头图(摄影:陈念舜)


相关文章
数位分身打造精准数控 欧日系CNC厂迈向永续应用
人工智慧引动CNC数控技术新趋势
当磨床制造采用Flexium+CNC技术
台制控制器深耕产业专用领域
厚植台制CNC软硬实力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新闻
» 第二届国防应用无人机挑战赛开始报名 赛事总奖金高达330万元
» 亚琛工业大学研究首次量化 igus 工程塑胶轴承效益
» 施耐德电机助辉能建立海外首座智慧工厂 奠定台企国际永续竞争利基
» 贸易署助台湾石化与机械异业合作 NPE展共拓美国市场
» 工研院携手台日产学研 加速虚拟电厂产业化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5F8Z6RU4STACUKC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