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14,一个谁都能预测到的热门议题,显然是「穿戴式装置」,但多数人关注的角度,围绕着三星、Apple、Google、Nike等IT及非IT大厂会如何出手?在台湾更在意的,或许是又有哪些概念股将因接单放大而冒出头?但这些,恐怕都非「穿戴式」应用兴起的深远意涵所在。

穿戴式兴起,将开启「由个人或社群定义产品」的消费环境。(图:Fitinsense)
穿戴式兴起,将开启「由个人或社群定义产品」的消费环境。(图:Fitinsense)

解析穿戴式兴起的意涵,第一个面向是:正式揭开物联网的时代。

过去物联网已谈很多,但对多数人而言,该是一点也「无感」。如今,由手机、平板为中心向外泛出的第一波联网涟漪,碰上了个人穿戴的手表、手环、眼镜、钮扣、鞋子等种种对象,才真正让人开始有一些M2M进入生活的感受,商机也才落地浮现。

第二个面向是,穿戴式包含了装置与应用,缺一不可。也就是说,这是一种必须高度软硬整合规划的产品,而技术不是很大的问题,如何让用户用的满意才是关键。这说明了一件事,开发者不能只是想做个产品来卖卖,而需当做一个「作品」来投入开发,就像贾伯斯对Apple产品绝不妥协的用心。

这又衍生出第三个面向,那就是Big Players不见得是市场主导者。除了智能眼镜,多数穿戴式装置的开发难度并非太高,而且有了Kickstarter这类群众募资网站的募资与推广管道,让众多新创团队有机会进场与Big Players一搏,而且极有机会出线。Pebble watch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又突显出一件事:有人比Big Players更懂你的心。

你的知音,显然是你的同好们,如发烧友、单车族或背包客等等,当其中刚好有人做出了一些东西,打动你的机会该是不小吧。于是,渐渐地,「由个人或社群定义产品」的消费环境,将会成为不容置疑的市场现实,并将开启庞大的新创商机。

然而,回归到产品制造、量产的现实呢,看来还有不少瓶颈有待突破。目前在Kickstarter上愈来愈多令人眼睛一亮而想支持的软硬整合型项目,但经常遇到的状况,就是募资成功了东西却做不出来,或无法如期完成,不然就是做出来了却不是当初说的那一回事。

今日欧、美创客圈的普遍状况是,同时懂软、硬件的新创团队不多,多数人只懂软件,而少数懂硬件技术的又不懂制造的knowhow。因此,他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到中国找生产、代工对象,但从原型到商品化,仍有太多需修正的地方,想靠中国的工厂来优化产品设计,听说还蛮挫折的。

在台湾,也拥有丰沛的软、硬件设计与制造资源,但与全球创客仍未顺利接轨。TMI(台湾创意工场)算是开路先锋,其硬件加速计划(HAP)即扮演了国外创客与台湾制造资源整合的中介角色,让创客们感受到台湾弹性客制上的优质服务。

然而,从OEM、ODM的定位切入新创商机,仍然是辛苦的老路。我们该朝更核心的角色迈进,也就是成为全球创客们的co-founder,一同定义、开发产品,也跟着产品、公司一起成长。

随着穿戴式商机兴起,这种优势互补的Global Startup模式,未来成长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