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 / 文章 /
科学与生活的距离─科幻的空间
 

【作者: 李知昂】2004年04月25日 星期日

浏览人次:【4903】

科学与生活的距离,究竟有多远?


看起来似乎并不很远,因为你我的生活,都离不开种种的科学。对我自己来说,尤其可能更近些。我的父亲是位化学家,我自己从理学院毕业,一段不算短的时间也从事相关的行业,对于种种的科普书籍,我总是读得兴味盎然。


然而这样的我,却有个说来既惭愧又好笑的经验──事实上在两年以前,我还不敢替自己的手机取出SIM卡。拆开背板,或拿下电池,手机里面的模样,闪着金光的电极,彷佛一个不可碰触的圣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总害怕乱拿SIM卡会把它给弄坏了,以致于在需要动它的时候,总是找个理由请身边的人帮忙(帮忙的人通常反而不是学科学的)。


这当然是一个听起来很蠢的离谱状况,时至今日,我也已经学会自己换卡,有一阵子甚至同时使用两个门号,换来换去。但说到手机的构造,除了因为修按键曾经拆开过面板以外,其他仍然一无所知。台湾的手机普及率惊人,大家每天都在用,然而,又有多少人真正知道自己的手机长什么样子?


科学与生活的距离,真的很近吗?


在某个古早的年代,或许还是很近的。迷信的人相信河里有河神,科学英雄就跳下去证明没有;迷信的人相信重和轻的东西同时由高处掉下,重的东西会较快落地,伽利略就登上比塞塔,拿两个铅球,一个重一磅,一个重十磅,松手丢下来证明它们会同时落地,眼见为凭,清清楚楚。可惜现代的科学却不能如此,从理论、实验,到成为一个可以应用的产品,甚至一个庞大的产业,它往往必须经过学术权威的辨证,工业技术的环节,以及商业机制的洗礼。太多人在其中有所贡献,以致于它到了我们手中的时候,我们对它已经完全无从了解。讲得夸张点,甚至跟奇幻小说中的魔法道具,也没有什么不同。无怪乎知名科幻作家克拉克(Arthur C. Clarke)会这么说:「够先进的科技与魔法无异。」就本文的角度看,这个「够先进」的情形甚至可能进一步扩大,不仅是指想象中的未知科技,还包括目前科技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光是你我身边的科技是如何运作,我们就已经搞不清楚了。


让人接受类似的概念有时并不容易,因为我们对「科学」和「自己」都非常地有信心。我有个朋友曾经尝试在网络上跟人谈这个主题,他的论述是:「科学到现在为止都没有解释重力的原理,只有描写重力的作用方式;所以如果魔法存在于魔法的世界里,魔法师可以描写它的作用方式,它就是科学。」遗憾讨论到最后还是失去焦点,反对的一方甚至请他去翻翻国中课本再来。人们对科学真是有很强的信念,只要见到有人拿科学跟迷信或魔法等量齐观,就觉得很受不了,然而,这信心的基础是否稳固呢?我们每天都打开电视,然而有多少人曾经「打开」电视的壳子?就算开过,又能否了解阴极射线管如何运作,天线如何运作,或者懂得最基本的马克士威尔电磁方程序?惭愧我忝为一个理学院的毕业生,对这些问题多半都无法立即回答,查书或许可以知道,却也没十足把握,何况电视的讯号处理,除了基本的电磁方程序之外,还需要许多复杂的数学才行。科学架构太过庞大,无人能完全掌握,在此前提下,我们又如何分辨自己究竟是服膺科学?还是迷信科学家的权威?


现代人类的生活,实在空前地与科技产品贴近,同时也史无前例地距科学遥远。先进的科学研究,想让一般人了解并实际检验,已经愈来愈不可能。而面对这样的一个时代,这样的一种「距离」,介于社会大众与尖端科学之间,一大片无人的荒野,又要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开拓?


科普著作或许是其中的一个角色。既曰科普,自然不会忽略它的普及性,要求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而这正是当前大众可能感兴趣的。今年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与交通大学科幻研究中心、中国时报人间副刊联合主办2004国科会科普奖1,并与第四届倪匡科幻奖一并举行,对于填补科学与生活的鸿沟而言,实在不能不说是个好消息。


科幻在其中必然也占有一席之地。虽然历史证明,若把科幻创作单单当作向大众介绍科学的一种手段,结果通常不会太理想,但这并不抹煞科幻作品的「桥梁」功能。因为在一般现代人能够使用的科技与古典定义的科学之间,实际上已经存在一块非常巨大的空白,这个空白对大众而言几乎全属未知,且因为太过复杂,甚至连相关领域的科学家都只能了解自己专精的一小部份,而难窥其全豹。于是科幻作者只要有心搜集数据,无论是否科学家出身,都可能在这块空白未知的领域当中作点手脚,写出现代的科幻传奇,而且很不容易被人看透。


信手拈来,由电视机的原理出发,何尝不能把甚嚣尘上的黑心电视事件,变成一桩以改造电视控制人类心智的阴谋?手机电磁波可能致癌或引发精神官能症,这种题材,不也正呼应了社会上的某种集体焦虑?更实际的例子,2002年荣获日本星云赏的科幻漫画《惑星奇航》(去年已经动画化),也是专注于太空航行的科学内容,以及小人物在宇航情境下的人性切片。其中许多科技虽是现在已经有了的,仍让读者看得津津有味,甚至从中学到不少东西。原因无他,只是这些内容对读者来说「未知」,并且「有趣」,如此而已。


由此看来,或许科学与生活的距离,也正是科幻挥洒的空间。您同意吗?


注1:各奖项征文办法详见以下网页:http://sf.nctu.edu.tw/award/index/


(作者现为科幻小说作家,merlyn@ms37.url.net)


相关文章
出囗管制风险下的石墨替代技术新视野
用Arduino 打造机器人:循迹、弹钢琴、下棋都行!
树莓派推出AI摄影机、新款显示器
智慧充电桩百花齐放
充电站布局多元商业模式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新闻
» MIC:49%的台湾人偏好观看串流影音
» 统一资讯推食安解决方案助企业摆脱食安危机 化风险为竞争力
» SiTime专为AI资料中心设计的时脉产生器 体积缩小效能提升10倍
» 晶心、经纬??润与先楫半导体共筑RISC-V AUTOSAR软体生态
» 趋势科技指漏洞修补为资安预防针 企业须知4大生命周期样态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5G2P4IMYSTACUK9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