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湾制造业和电子业都发生重大事故,表面上看似没什么关联,不过深究来看,这些个别事件都具有指针意义,并且都不约而同地暴露出深层的课题:台湾长期发展的半成品产业结构,已经出现困局,若不痛定思痛谋求彻底转型升级,整体社会终要付出沉重代价。

/news/2010/08/15/1842374779.jpg

大家应仍记忆犹新,台塑六轻重油外泄所引发的大火,再度燃起云林麦寮乡亲的愤怒,尽管高层出面道歉,但环保与经济成长的论战依旧持续延烧。此外,面板业几个大厂的高阶主管,在美国司法部门指控人为操作面板价格的威迫下,无不一一乖乖就范赴美自首吃牢饭,但面板厂还得继续应付美国三大州对其操控价格的长期诉讼。另一方面,鸿海富士康集团在历经员工跳楼冲击、几番审时度势之后,决定逐步迁往中国内陆省份,重新布局内需市场。

石化、面板和电子组装代工,是维系台湾经济成长的三大支柱。但这三大产业所制造出来的,都是半成品;不是汽车、电视、或是计算机和手机,而是这些整车车体、系统和装置所需要的原物料和零组件。生产制造这些关键的半成品,当然为台湾经济拉高更多的GDP,为这些厂商创造更多的营收,以及举世称赞的良率质量。

但是,为了生产制造这些半成品,台湾得先预付出水土环境遭受污染破坏的高昂代价,政府还要提供各项产业建设优惠政策和税收减免措施,为这些天之骄子打好基础。不过这些半成品多半是供应给欧美日等整车车厂、电视、计算机和手机等品牌大厂,作为第三地来料加工(特别是中国)的供货源。在品牌价值分配的微笑曲线中,不仅毛利越来越微薄,在全球产业链中能够与上游品牌大厂谈判议价的空间,更是微乎其微。而台湾参与石化、面板和电子组装代工的厂商就只有那几家,可以延伸扩散的制造效应相当有限,加上这些产业多属于产线自动化、资本高度密集的特性,所能吸纳的从业人口也相对受限,相关生产机具和设备,更多为国外大厂所垄断供应。台湾整体社会究竟能够从这样的半成品产业结构中获得多少实质利益,仍是争议不断。

但这般的半成品产业结构,不仅存在于石化、面板和电子组装代工领域,半成品产业结构已经是整体台湾产业的主要特征。这般的半成品产业结构,不但起始于过去的加工出口年代,也将继续存在于未来。先前两岸握手拍板定案的ECFA协议,就是最典型鲜明的例子。仔细看看ECFA协议中的早期收获列表,几乎所有受惠产品都是半成品属性。中国对待台湾也如出一辙,只要台湾供应中国市场所需关键而欠缺的半成品原物料、零配件和服务人才,至于品牌、通路、专利、税务等牵涉到整体价值分配的协商内容和条款,都先搁置不论。牵涉到整车车厂、电视、计算机和手机系统品牌的输入议题,都是攸关保护本国产业根本利益的大事,不仅是中国如此,欧美日等各国更是如此。

我们必须指出,台湾不能一直沦为其他市场或系统品牌大厂的半成品供应地,半成品产业结构所赚到的钱虽然来的快,但去的更快,而且越来越少。更关键的是,台湾过度依赖成瘾的半成品产业结构,已经成为阻碍台湾产业迈向品牌升级、弱化台湾进取上游价值分配位置的慢性杀手,更是深化台湾失业问题、降低服务业人才素质的主要关键。半成品产业结构所需要且不断维护的,是价格低廉、适应单调重复作业、牺牲长工时、不重培养系统整体思考和逻辑判断的劳动力属性和生态体系。这不应该还是台湾社会必须经历的阶段。半成品产业结构不积极转型,就会扩大与台湾劳动就业市场之间的鸿沟,不断发生「缺工找不到人、失业不愿就业」的困境。

半成品产业结构虽让台湾继续维系经济成长,却也堵住了台湾产业升级之路。我们还是可以维持现状,继续让后代子孙赔上环保成本;或者继续被品牌大厂和大国用诉讼和专利掐住咽喉;也可以变成游牧民族,向无边际的内陆市场流浪远去。而我们的专业人才,继续在全球产业链中不断奔波,而我们的社会就业实况,继续空洞化而被撕裂。

该是彻底扬弃半成品产业结构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