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於美東時間3月 22 日簽署總統備忘錄,向中國大陸總值預估 600 億美元的進口產品開徵 25% 關稅及限制中國大陸投資,主要產品包括航太、現代鐵路,新能源汽車和高科技產品。美國對中國大陸進口商品開徵高額關稅,出發點主要在於保護美國產業,並配合美國製造的政策,希望降低對中國大陸製造的依賴並縮短貿易差距。

美國將向中國大陸開徵25%高額關稅, 連帶影響我國半導體產業,保守估計超過我國半導體產業總產值的15%以上。
美國將向中國大陸開徵25%高額關稅, 連帶影響我國半導體產業,保守估計超過我國半導體產業總產值的15%以上。

美國政府鎖定的貿易逆差項目主要在於資訊科技和電信產業,考慮對100多種商品中國大陸商品徵收關稅,從消費性電子產品、通信設備到家具、玩具等品項。而半導體屬於科技產業之一,亦有機會列入擴大課稅的產品之一。

由於台灣為半導體生產重鎮,台灣IC製造與封測業為國際與國內客戶代工之產品,部分銷往中國大陸進行代工組裝,再銷往美國。若美國針對中國大陸出口的資通訊產品課徵防禦性關稅,勢將間接影響我國半導體產業。

但若深究美國的策略目的,卻不難發現,其真正目的恐仍在於藉此提高美國業者在海外生產製造的成本,逼使美國企業在國際貿易比較利益的考量下,將生產製造的據點轉移回美國本土。

短期內,若本波防禦性關稅課徵的對象,僅及於終端電子產品,將促使終端產品以SKD、CKD等型態進口,轉由美國或周邊免稅國家進行組裝,對我國半導體產業的影響相對較小。但若關稅課徵的方式擴及SKD、CKD等產品型態,則半導體等零組件將由出口至中國大陸等地區改往美國。若防衛性關稅課徵的範圍擴及半導體產品,則我國半導體業者將出現生產據點轉移的需求。

根據資策會MIC推估,台灣半導體產業出口至中國大陸後,經過當地業者組裝為半成品或成品再出口至美國市場,相關半導體產值超過100億美元,亦即若中美貿易戰開打,我國半導體產業受影響的範圍,保守估計超過我國半導體產業總產值的15%以上。我國業者可能因下游客戶的關稅成本提高,而面臨客戶轉嫁成本的壓力,進而產生較高的價格競爭;或因美國採較嚴格的方式課稅,而需更改出口地區,甚至轉移生產據點。

不過在上述的影響範圍中,估計有超過一半以上的產值來自美國IC設計或品牌客戶對我國晶圓代工與封測代工業者之訂單,如Apple、Qualcomm、Broadcom、NVIDIA等業者。

由此可知,美國對中國大陸高科技產品課徵防衛性關稅,雖說是為了平衡中國大陸對美的貿易逆差,但實質上卻有如金庸小說中的「七傷拳」,不但衝擊中國大陸的高科技製造業、台灣的關鍵零組件如半導體產業,更間接影響美國品牌與IC設計業者。不但如此,更顯示美國在採取貿易戰的策略思維,在於迫使全球價值鏈分工模式的改變,轉以美國為主要生產據點。

估計美國的策略作為應可收到預期的效果,但其操作亦可能引起其他國家如中國大陸的反制作為,進而導致貿易壁壘的形成。當各國以保護國內市場為主要目標時,將提高進口關稅或採取非關稅貿易保護措施,使得相關產品必須於境內生產,高科技業引以為傲的全球分工生產模式恐將成為過去式。屆時,以出口導向為主要經濟發展模式的經濟體將受到較高的衝擊,我國高科技業向以出口為主,尤其是半導體等關鍵零組件產業,恐將首當其衝,在全球貿易壁壘下,我國半導體產業受影響的範疇高於前述所估算。

更需關注的是美國對中國大陸以外的地區,是否課徵防衛性關稅。我國是全球半導體的生產重鎮,我國晶圓代工與封測代工產業規模居全球領先地位,美光更在我國有大規模的記憶體DRAM產能。若美國藉平衡貿易逆差之理由,對自我國進口的半導體產品課徵高額關稅,將迫使我國半導體業出現在美國設廠或擴廠的需求。美光亦可能因此增加在美國的記憶體生產線佈局。

(本文作者為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