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金屬中心攜手建築研究所推動無人機驗證 打造智慧防災新標準 (2025.09.09) 隨著極端氣候與天然災害事件頻繁發生,建築結構安全與災後快速應變能力的重要性日益提升。金屬中心於 9 月 8 日與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簽署合作與交流備忘錄(MOU),雙方將結合無人機研發與風雨風洞實驗室的技術優勢 |
 |
[自動化展]幸康LFM系列薄型電源供應器可多元應用 (2025.08.22) 在工業自動化、5G通訊、智慧交通與醫療設備等產業快速升溫的背景下,高效能且高可靠度的電源模組成為關鍵零組件。幸康電子LFM系列AC/DC電源供應器,以薄型化設計與高功率密度為技術亮點,可廣泛應用於多領域 |
 |
金屬中心攜臺日夥伴提升綠色熱處理技術自主量能 (2025.08.20) 隨著 2050 淨零碳排目標逐步推動,製造業如何在國際供應鏈中確保產品性能的同時降低能源消耗,已成為精密機械產業提升綠色競爭力轉型升級的關鍵課題。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持續推動綠色製程技術 |
 |
2025 台北國際自動化工業大展 (2025.08.20) 台北國際自動化工業大展陪伴製造產業數十年,匯聚了各領域的專業人士,也成為許多知名廠商參展的首選之地。隨著AI技術日益普及,製造業的升級需求不斷攀升,您也能在展會中發掘提升效能、優化品質、降低成本、促進永續發展的合作夥伴,開拓更多商業機會,共同邁向永續經營 |
 |
台灣AI機器人聯盟成立的啟示 (2025.08.18) 一聲號角,宣告台灣決心將其賴以自豪的半導體與資通訊(ICT)實力,灌注到一個全新的領域:AI機器人,目標是打造繼半導體之後的下一個「兆元產業」。 |
 |
生產力再進化!虛實整合讓協作機器人戰力翻倍 (2025.08.18) 在通用型人形機器人普及並大規模應用於產線之前,當下真正引領製造業與服務業變革、串連數位與物理世界的關鍵,則是「協作機器人」。 |
 |
IFR發表人型機器人白皮書 強調補充而非取代 (2025.08.14)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今日發布《人形機器人:願景與現實》最新白皮書,明確指出人形機器人雖是全球下一個重大科技趨勢,但短期內難以大規模普及,其未來定位將是「補充」而非「取代」現有機器人技術 |
 |
傳動系統與元件加速整合智慧化 (2025.08.14) 自工業4.0發展迄今,因為當時台灣打造CPS虛實整合系統的關鍵元件傳感器與控制器等,皆受歐日系品牌大廠壟斷。直到AI、MEMS感測器崛起後,經過傳動系統/元件整合與上層控制器串連,而有望改善 |
 |
從仿生設計到智能交互──機器人技術進化揭密 (2025.08.11) 從模仿人類骨骼的機械關節,到能理解語意、辨識物體並自主決策的智慧體,人形機器人正處於一場橫跨機械、電子、AI與人文的融合演進中。這場技術進化的歷程... |
 |
「台灣AI機器人產業大聯盟」正式成立 劍指2030年兆元產值 (2025.07.22) 由六大產業公協會共同發起的「台灣AI機器人產業大聯盟」(Taiwan AI Robot Alliance)於今日正式成立。成立大會冠蓋雲集,包含副總統蕭美琴、立法院副院長江啟臣皆親自到場致詞表達支持,凸顯政府與國會對此戰略產業的重視 |
 |
科技業供應鏈報告:脫鉤是迷思 相依是現實 (2025.07.13) 全球電子協會(Global Electronics Association)日前發布其首份《互聯世界:動盪時代下的全球電子貿易》研究報告,直指當前產業趨勢並非走向「脫鉤」,而是更加複雜的「多元化」 |
 |
打造6G次世代通訊產業鏈 行政院6年270億元布局商用化 (2025.07.10) 為迎合全球6G及寬頻衛星通訊趨勢,行政院會今(10)日宣佈通過6年270億元的「次世代通訊科技發展方案」,除了將盤點台灣法規,把握契機為次世代通訊產業提前布局,具有國際決策競爭力;也預計在掌握低軌衛星通訊主權情況下,目標將於2030年引進3家國際衛星的星系落地 |
 |
台灣工具機聚落如何轉型生態系以求生? (2025.07.10) 經歷2024年生成式AI蓬勃發展,台灣除了有機會搭上NVIDIA供應鏈列車的半導體、資通訊零組件代工龍頭大廠的表現亮眼... |
 |
Tesla傳暫停生產Optimus TrendForce估對供應鏈影響有限 (2025.07.08) 近期中國大陸供應鏈傳出因靈巧手承載力不足,導致Tesla將暫停生產人型機器人Optimus的消息。依TrendForce今(8)日分析,Tesla目前主要面臨產品續航不足和軟硬整合的挑戰,即便能藉由AI優化運動規劃與能耗,以改進續航問題 |
 |
經濟部產創平台支持在地研發 打造電動車生態系減碳拓銷 (2025.06.28) 為實現台灣2050年淨零轉型「運具電動化」目標,由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積極推動電動車技術自主化與國產化工作。在該產創平台計畫的支持下,已成功協助鴻華先進,成功打造首款台製電動小客車Model C(LUXGEN n7);以及中華汽車推出首款3 |
 |
智慧農業趨向減碳新未來 (2025.06.17) 台灣農業面臨從糧食生產、田間發電到社區儲能的變革,農業正在邁向智電轉型關鍵路口,而這不只是為低碳農業鋪路,也為農村永續與自主發展打開全新的可能性。 |
 |
工研院探討2025全球科技業競局 聚焦半導體、零組件與量子科技 (2025.06.16) 面對全球科技快速變革與供應鏈重組的關鍵時刻,工研院日前舉辦「2025全球科技產業競局之趨勢與挑戰系列研討會」,共吸引近500位學研專家與業者參與,聚焦半導體策略定位、電子零組件商機與量子科技供應鏈布局3大主題 |
 |
TPCA:AI伺服器、智駕及衛星 推升2025年HDI成長高峰 (2025.06.08) 迎接人工智慧(AI)技術應用重心逐漸由雲端運算逐步延伸至邊緣運算,AI手機與PC的溫和成長;加上AI伺服器與低軌衛星通訊需求的爆發,受惠產品設計與成本效益,都為高密度連結板(HDI)擴大了新應用市場帶來強勁成長動能 |
 |
2025.06(第403期)生物感測 (2025.06.02) 物聯網與AI技術的加持下,感知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化。
其中,生物感測作為連接物理世界與生命科學的關鍵橋樑,
正悄然掀起一場跨領域的創新革命。
從穿戴式裝置上的健康追蹤 |
 |
國科會擘劃次世代通訊產業 2027年自有衛星通訊將升空測試 (2025.05.21) 國科會今日舉行第15次委員會會後媒體說明會,會中聚焦台灣未來科技發展關鍵領域,提出「次世代通訊科技發展方案草案」、「農業科技園區發展」,以及「智慧醫療成果與展望」等,擘劃未來台灣在通訊、農業及醫療科技領域的佈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