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相關物件共 79
(您查閱第 頁資料, 超過您的權限, 請免費註冊成為會員後, 才能使用!)
漸強實驗室:企業導入AI卡關 一站式平台實現真正AI數位轉型 (2025.09.16)
近五年台灣企業採用的軟體工具暴增,卻伴隨「工具越多、整合越難」的矛盾。行銷、銷售、客服各自上線點狀工具,資料彼此孤島化,跨部門取數與校驗繁瑣,洞察停留在報表無法轉為行動;同時,企業每月面對平均逾 1.6 萬則訊息,客服與營運團隊疲於奔命,知識分散、回覆品質不一,決策與執行鏈條被拉長,形成新型「數位路障」
達梭系統高峰論壇揭示3D UNIV+RSES 將以AI推動產業革新 (2025.09.12)
AI代理、生成式AI、數位雙生、感知運算等新興技術浪潮席捲全球之際,企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轉型契機。達梭系統(Dassault Systemes)在今年舉辦的台灣年度高峰論壇,也以「擁抱3D UNIV+RSES - AI驅動產業革新」為主題
[SEMICON Taiwan] 中華精測開發AI智慧設計系統 攻克先進製程探針卡挑戰 (2025.09.11)
中華精測科技今(11)日於2025 台北國際半導體展 (SEMICON Taiwan)先進測試技術論壇(Advanced Testing Forum)以「Probe Card with Precision, Powered by AI」為題,發表最新的 AI 智慧設計平台,說明如何以 AI 突破探針卡設計的四大核心挑戰,並在AI Agent(AI代理)框架下重新定義探針卡設計與檢測的解決方案
高通與Google Cloud深化合作 推動代理式AI強化車內體驗 (2025.09.09)
全球車用科技正迎來一波由人工智能驅動的轉型潮流。高通技術公司(Qualcomm Technologies)與Google Cloud擴大合作,結合Google Cloud的Automotive AI Agent與高通Snapdragon數位底盤(Digital Chassis),協助汽車製造商更快速部署代理式AI,為駕駛與乘客帶來更直覺且個人化的車內外體驗
業務流程委外邁向3.0 助台灣電子製造業增強競爭力 (2025.09.02)
隨著全球企業數位轉型持續推進,業務流程委外(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 BPO)正進入全新發展階段。根據美國市場研究機構穆爾洞見與策略(Moor Insights & Strategy)於2025年初發表的報告,BPO自1990年代萌芽至今已超過30年,歷經三個重要階段:1
馬來西亞專科醫院導入機器人視覺系統 成功完成低侵入性腦瘤手術 (2025.08.28)
在醫療科技快速演進的當下,馬來西亞柔佛專科醫院(Johor Specialist Hospital)近日傳來突破性進展——該院首次引入機器人視覺系統與導航平台,並成功完成一例低侵入性腦瘤切除手術
從寒武紀股價飆升 看中國AI晶片產業的信心與隱憂 (2025.08.28)
近期,中國AI晶片廠商寒武紀科技(Cambricon)股價急速飆升,盤中一度衝上人民幣 1464.98 元,市值突破人民幣?5793?億元(約合 810 億美元),超越長年穩坐 A 股「股王」的貴州茅台,成為新的市值冠軍
Workday調查:台灣員工88%樂於與AI協作 僅16%接受AI當主管 (2025.08.27)
企業人才資源、財務及代理的人工智慧管理平台Workday今(27)日於「Workday Horizon Taipei 2025」大會公布《AI代理時代:人工智慧職場協同趨勢》全球調查中的台灣結果,聚焦探討代理型AI在商業領域的應用,及其對人力資源規劃與決策制定的潛在影響,揭示台灣企業在 AI 代理應用上的積極態度與挑戰
趨勢報告:新ChatGPT AI代理的資安風險攀升 (2025.08.26)
隨著自主AI時代來臨,資安風險也呈現指數級攀升,趨勢科技發布最新研究報告,因應新ChatGPT AI代理所帶來的資安風險,呼籲企業應做好準備。這份研究報告針對OpenAI推出的新ChatGPT AI代理進行功能分析,並指出呈現自主性轉變所帶來的資安風險
中國加速自主AI晶片發展 政策資金助攻縮小與美國差距 (2025.08.25)
中國將 AI 晶片列為建構「自主可控」科技體系的重要一環,尤其受到美國出口管制壓力影響的背景下,國家加速推動本土研發及供應鏈建設。中國的半導體「大基金」第三期於 2024 年正式成立
富士康AI伺服器營收超越消費電子 轉型為全球AI基礎設施關鍵角色 (2025.08.22)
富士康(鴻海)在最新財報中揭示一項重要里程碑:第二季 AI 伺服器營收佔比已超過 41%,首次超越長年穩居主力的消費電子產品,顯示該公司正加速擺脫傳統代工角色,朝向 AI 資料基礎設施核心供應商轉型
未來五年全球代理式AI的投資額將達1550億美元 (2025.08.11)
根據美國財經媒體分析指出,儘管 OpenAI 最新一代語言模型 GPT-5 的問世在業界引發部分焦慮,擔憂其可能取代傳統軟體開發與應用領域,但實際上,AI 並非消滅軟體,而是將其功能、使用方式與創造力全面升級
輝達H20重返中國 看政治博弈下的AI晶片競局與國產替代挑戰 (2025.08.11)
自美國對華高階AI晶片出口管制以來,NVIDIA為了維持中國市場供應,設計出所謂「中國合規版」H20(或稱為對中販售的H20變體),將部分功能與規格下修以符合美方限制。H20並非NVIDIA最頂級的Blackwell/H200系列
科技大廠累積投資破1550億美元 AI已成企業戰略與資本市場新核心 (2025.08.08)
2025 年至今,美國大型科技公司在人工智慧領域的資本支出已高達 1,550 億美元,不僅遠超過美國政府在教育、勞動與社會服務領域的年度預算,也凸顯 AI 已全面成為企業戰略與資本市場的新核心
研究:臺灣企業加速邁向代理自動化時代 AI導入動能強勁 (2025.08.07)
根據UiPath委託IDC發布的最新報告《代理自動化:協助現代企業解鎖無縫流程編排》指出,在台灣、中國大陸與香港地區中,已有約45%的企業導入代理型人工智慧(Agentic AI),另有近42%規劃於未來半年內採用該技術,反映出代理自動化正加速在企業界落地
美光:3D NAND技術可滿足高階AI推論需求 (2025.08.06)
隨著AI技術快速演進,資料中心儲存系統的需求正進入前所未見的高峰。從大型語言模型(LLM)訓練到即時推論應用,海量資料的生成、處理與存取對儲存基礎架構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戰
微軟市值突破4兆美元 AI與雲端策略成關鍵推手 (2025.08.04)
美國科技巨頭微軟(Microsoft)近日正式突破市值4兆美元里程碑,成為繼 Nvidia 之後,全球第二家達到此驚人市值的上市企業。這一突破不僅再次印證人工智慧(AI)技術的巨大資本效應,也凸顯微軟長年耕耘雲端運算與軟硬體整合的深厚實力
AI應用安全現警訊 治理缺口成企業數據洩漏高風險源頭 (2025.08.04)
根據一份由IBM公布的《2025數據洩漏成本報告》揭示,企業導入 AI 應用的速度遠超過對 AI 安全與治理的建置,形成高風險斷層。雖然僅有13%的受訪企業曾發生AI相關的安全事件,但報告警示,AI 已成為低門檻、高報酬的攻擊目標,缺乏監管的AI系統更容易遭駭客入侵並導致重大損失
2025.08(第116期)工業機器人再進化 (2025.08.01)
回顧工業機器人產業趨勢,除了從傳統垂直/水平式多關節機器手臂構型, 直到近年來協作型機器手臂搭配AGV組成AMR等, 另一方面,也將推進讓邊緣AI裝置硬體、具身智慧型機器人更為普及的革命; 從代理式Agentic AI向實體AI演化的趨勢, 可望落實於新一代AI多功協作機器人產品,甚至將協助製造業運用AI代理軟體應用加值
三星Q2獲利大幅下滑 仰賴Tesla訂單與HBM策略重振榮光 (2025.08.01)
2025 年第二季,Samsung公布財報顯示,其營業利潤年減 55%,其中以晶片部門表現最為低迷,已連續四季呈現虧損,凸顯全球記憶體市場與先進製程壓力尚未完全緩解。不過,隨著 AI 應用快速擴張,Samsung 也找到了潛在轉機:近期正式與 Tesla 達成總值高達 165 億美元的晶片代工協議,預計將成為公司半導體事業的重要支撐


     [1]  2  3  4   [下一頁]

  十大熱門新聞
1 Microchip全新Adaptec SmartRAID 4300 系列儲存加速卡
2 意法半導體整合式調校濾波器,適用於STM32WL33長距離無線微控制器
3 Littelfuse額定電流2kA突波的保護閘流管系列採用DO-214AB封裝
4 Rigaku新型XHEMIS TX-3000支援半導體製造中晶圓表面微量污染分析
5 ROHM推出適用於Zone ECU的高性能IPD! 高電容負載驅動 助力汽車電子化發展
6 端對端OT資安升級 TXOne Edge推全新資產漏洞管理功能
7 Spectrum全新多通道GHz數位轉換器可高達12個通道
8 Vishay 1類徑向引線高壓單層陶瓷圓片電容器具有低直流偏壓和DF特性
9 意法半導體推出結合活動追蹤與高衝擊感測的微型AI感測器 應用於個人電子與物聯網裝置
10 貿澤電子即日起供貨:可在冷板冷卻中發揮卓越效能的Amphenol LTW SnapQD液體冷卻連接器

AD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5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地址:台北市中山北路三段29號11樓 / 電話 (02)2585-5526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