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毒奶粉流入食用产品事件引爆了一次严重的消费者信心危机。顿时间,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人人自危。消费者不知哪种产品可买,哪种产品又是真正安全;厂商也不知手上的原料是不是符合规定,已上架的产品又能不能继续销售,于是一下子消费市场大乱。看着卖场里的东西搬上又搬下,搬下又搬上,摸不着头绪的消费者索性干脆不买,只留下无辜的厂商求助无门。

中国毒奶粉流入食用产品事件引爆了一次严重的消费者信心危机。顿时间,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人人自危。
中国毒奶粉流入食用产品事件引爆了一次严重的消费者信心危机。顿时间,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人人自危。

会造成如此的乱象,政府的政策反复的确必须要负最大责任。但消费者和厂商对于检定标准的认知不清,以及对于检验仪器的性能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也是促成此次毒奶风暴扩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关键化学元素三聚氰胺的「2.5ppm(百万分之一)」检验标准和后来更新的「零检出」。

当我们仔细去探究「2.5ppm」和所谓「零检出」的检验标准时,就可知这两个说法在科学的定义上仍是有些许的不同。甚至说,2.5ppm才是个比较符合科学态度且负责任的标准,零检出的讲法反倒是流于口水,且无法在实际执行时达成。因为就目前检验仪器的性能,是无法达成所谓的零检出。

从检验仪器本身的性能规格来看,所有的检验仪器都有所谓的「检测极限」,也就是所能达到的量测范围,以无线频谱的量测为例,量测仪器必定会有可运作的范围,如5MHz到500GHz,超过这个范围便无法量测,但无法量测并不代表是没有讯号产生,只是在范围外,仪器无法测知而已;同样的道理放到三聚氰胺的检测上,目前卫生署药物食品检验局所使用的液相层析串联质谱仪,检验的极限可达0.001ppm,是现在最高性能的检验仪器,但也无法做到政府所定义的「零检出」。

上周五(10/3),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首度订出三聚氰胺在一般食品的检测标准为2.5ppm,而婴儿奶粉则是不准添加。至于纽西兰和欧盟的标准则是较为宽松,纽西兰大部分的食品限定为5ppm,婴儿奶粉则不得超过1ppm,而欧盟国家则规定所有来自中国的食品都不可以超过2.5ppm。若比较这些欧美国家,台湾的标准真的是符合「民意」,但却在科学之外。

在看看于2006年7月启用的无铅制造标准。所谓的「无铅」,应该就是指的「没有含铅」,但事实上并不是这么回事,而是指「含铅量符合规定」。所谓的无铅定义,是在未刻意添加下,材料、镀层与焊点含铅量小于0.1wt%,卤素含量小于900ppm。另一个重要的RoHS标准,则是镉小于2ppm、铅小于2ppm、汞小于2ppm、六价铬小于2ppm,并明定检验的仪器种类。由此可知,任何的检验标准制定,都必须有明确的规格,以及符合事实的科学检验流程,绝不是因时制宜的口水政策。

毒奶谁都不想喝,毒月饼也没有人愿意吃,但在拒绝瑕疵商品之前,民众仍必须按下情绪,用理智去催生出合理的政策,尤其是台湾乃依赖进出口的国家,有没有办法自采一套标准更要深思。而政府更要避免朝令夕改、政随朝亡的情事,毕竟人命关天,多想一步,多一分准备才是对民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