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务农稼种遗留的性格使然,让本土白手起家的老板和经营者,对于辛苦创立的公司和品牌都有一种想生根留种的情愫。认为优秀的公司就该百年营运,最好是一代传一代,绝不可轻易的停业和出售,万一遭收购更是视为耻辱,有种祖上无光的意味。所以即便是获利已吃紧,仍是惨淡经营;再者,本土的企业对于技术开放与同业合作仍相当的保守,鲜少主动对外分享自有的技术,或者采用外来的技术。这类的硬汉个性在企业草创的初期固然重要,但一面临高度竞争和产业巨变时,就会显得碍手碍脚,尤其是当前产业变化快速及市场国际化的情况下,想要固守城池,采单兵作战,实不可行。广泛的与同异业合作,甚至适时采取收购或合并的策略才是明智之举。

如何进一步提升IC产业的竞争力,已是目前台湾不得不正视的问题,而最好的方法便是从产业结构和经营模式下手。
如何进一步提升IC产业的竞争力,已是目前台湾不得不正视的问题,而最好的方法便是从产业结构和经营模式下手。

特别是对于IC产业来说,想要以小搏大,上演小虾米吃大鲸鱼戏码的机会几乎是微乎其微。尤其是IC产业非常注重研发的速度,在目前制程加速微缩和SoC技术的带动下,一家小公司想要在市场上有所作为是困难重重,就算是拥有独家的先进技术,一但面临全球量产和竞价时,也难有长期的优势。加上台湾的IC产业本来就少有创新优势,虽然在产值和数量上居于领先地位,但利润却不高。主要的原因就出台湾IC产业仍过于松散,除了晶圆代工和封装厂整并较完整外,其余的IC设计服务和零组件厂仍过多,造成可用资源的分散,加以产品的同构型大,并没有明显的市场区隔,最后导致彼此杀价竞争,变成自家人打自家人的窘境。

根据FSA的统计数据显示,台湾的IC设计业产值仍持续维持成长的态势,但直得注意的是,自2005年开始,台湾的IC设计成长率已低于全球IC市场的成长率。相较于中国市场的快速成长,台湾的速度明显落后许多。而双方的产值差距,也从2002年的16倍左右,下降到约3倍而已。如何进一步提升IC产业的竞争力,已是目前台湾不得不正视的问题,而最好的方法便是从产业结构和经营模式下手。

为了加快成长的速度,并摆脱新兴市场的追逐,台湾的IC产业有必要采取更积极的手段,而进行策略联盟,或者采取合并和收购的方式将是必要的一环。诸如骅讯与瑞昱在音效芯片上的合作、联电四合一、联咏合并其乐达,和致新合并圆创等,都是因应产业改变所做的调整;而联发科收购ADI旗下Othello和SoftFone手机芯片产品线的动作,更是快速突围的方式,一举就让联发科取得GSM、GPRS、EDGE、WCDMA和TD-SCDMA的手机基频和射频芯片,大大提升了原来的技术能力。

但根据彭博社的统计,今年上半年亚太地区的并购交易总量,澳洲约2,332亿美元、中国大陆约817.06亿美元、日本与东南亚皆近700亿美元、韩国和印度也达300亿美元左右,香港更是从去年的79.02亿美元,成长至198.72亿美元。但台湾却从去年的97.26亿美元,缩减至仅65亿美元。显见台湾产业的整并力道仍不够。

过去台湾的企业都不怎么喜欢采取联盟、收购和合并的策略,但目前的产业环境已不同往日,市场是朝向大者恒大的模式发展。在面对国外大厂的强势竞争下,台湾IC业者似乎也要转变思维,别再固执单兵作战的方式,应该更积极的对外开放和合作。不求做百年 但求赚百亿才是更实在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