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CTIMES / Mcu
科技
典故
從單一控制到整合應用──淺論晶片組的發展歷程

高度整合的晶片組不過是這幾年才發生的事,如果說CPU是電腦的腦部,Chipsets就可算是電腦的心臟了。
新唐科技針對來汽車電子和工業市場 推出Cortex-M4微控制器系列 (2023.12.26)
新唐科技推出高性能M463微控制器系列,此系列搭載了200 MHz Arm Cortex-M4處理器,同時一舉推升工作溫度範圍從-40℃至125℃,以應對嚴苛的高溫環境要求,並確保在極端條件下穩定運行
ST以MCU創新應用潮流 打造多元解決方案 (2023.12.18)
STM32的產品組合擁有多達1,300個料號,提供全方位的解決方案,為開發者提供強大支援。這一全面的產品組合包括了從超低功耗微控制器到高性能微控制器和微處理器,還有可促進人工智慧應用的神經網路處理器
ST:精準度只是標配 感測器需執行簡單運算的智慧功能 (2023.12.16)
感測器的發展正引領著科技潮流。ST亞太區(不包括中國)MEMS部門負責人Shaun Park受訪時指出,在感測器領域,供應商通常著重於提供高精準度,然而,ST不僅注重於此,更將焦點放在賦予感測器智慧功能上
ST:精準度只是標配 感測器需執行簡單運算的智慧功能 (2023.12.16)
在感測器領域,供應商通常著重於提供高精準度,然而,ST不僅注重於此,更將焦點放在賦予感測器智慧功能上。這種「智能」不僅限於測量資料,更包含執行複雜運算的能力,有助於減少MCU的工作負擔
AIoT以Arm架構建立 推動實體與數位緊密互動 (2023.11.23)
儘管生成式人工智慧及大型語言模型已成為各界關注焦點,但許多人並不了解人工智慧技術早已廣泛部署於嵌入式裝置,影響著居家、城市及產業的諸多應用:也就是所謂的人工智慧物聯網(AIoT),它正是以 Arm 架構所建構
ST:持續專注永續發展 實現2027碳中和目標承諾 (2023.11.22)
在過去的幾年裡,我們已經瞭解許多關於ST碳足跡的進展。這一次,CTIMES與ST的訪談將聚焦更多關於減碳議題,也就是意法半導體為社會帶來的積極影響。 意法半導體副總裁暨永續發展負責人Jean-Louis Champseix指出,ST已經連續推出26版永續發展報告
意法半導體持續專注永續發展 加速實現碳中和目標承諾 (2023.11.22)
在過去的幾年裡,我們已經瞭解許多關於ST碳足跡的進展。這一次,CTIMES再與 意法半導體副總裁暨永續發展負責人Jean-Louis Champseix訪談,並將聚焦更多關於減碳議題,也就是意法半導體為社會帶來的積極影響
Silicon Labs以全新8位元MCU系列產品擴展MCU平台 (2023.11.15)
Silicon Labs(芯科科技)推出全新8位元微控制器(MCU)系列產品,該系列MCU針對價格和性能而優化,進一步擴展了Silicon Labs強大的MCU開發平台。 全新8位元MCU與32位元PG2x系列MCU共用同一開發平台,即Silicon Labs的Simplicity Studio,該平台包含編譯器、整合式開發環境和配置器等所有必要工具
瑞薩發表新一代車用SoC和MCU產品路線圖 (2023.11.09)
瑞薩電子(Renesas Electronics)針對主要應用制定新一代系統晶片(SoC)和微控制器(MCU)的計畫,橫跨汽車數位領域。瑞薩提供第五代R-Car SoC的最新資訊,針對高性能應用,採用先進小晶片封裝整合技術,將為工程師提供更大的彈性來規劃其設計
意法半導體公布2023年第三季財報 毛利率略高於目標 (2023.11.07)
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簡稱ST;紐約證券交易所代碼:STM)公布依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U.S. GAAP)編制之截至2023年9月30日的第三季財報。 意法半導體第三季淨營收44.3億美元,毛利率47.6%,營業利潤率28.0%,淨利潤為10.9億美元,稀釋每股盈餘1.16美元
Arm Tech Symposia 2023開展 期在AI時代因應挑戰創造機會 (2023.11.01)
Arm Tech Symposia 2023(2023 Arm 科技論壇)於台北盛大展開,為巡迴亞太區七大城市的系列活動揭開序幕。 今年擴大舉辦的 Arm 科技論壇,承繼【The Future is Built on Arm】的主題,匯集 Arm 國內外的技術專家與生態系統夥伴集聚一堂,並邀集知名產業領袖共襄盛舉,期待就次世代運算技術的發展與全面的解決方案進行廣泛的交流
「科技始之於你」首屆ST Taiwan Tech Day聚焦四大趨勢 展示創新成果 (2023.10.31)
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ST)將於11月2日在台北文創舉辦首屆ST Taiwan Tech Day。該活動旨在為客戶和合作夥伴提供創新和成功所需之產品和解決方案的相關資訊。 本次活動以「科技始之於你」為主題,針對四大趨勢:智慧出行、電源與能源、物聯網與連接,以及感知世界等方向規劃多場演講,同步展示多達40個精心策劃的解決方案
盛群半導體積極創新 展現智慧生活與居家安全防護應用 (2023.10.26)
著眼於高階市場應用,盛群半導體推出了高效能的32位元MCU,採用的是Arm Cortex-M4核心,可以提供單精度福點運算單元,並支援所有Arm單精度資料處理指令和資料類型,並內建完整的DSP指令和內存保護單元,可以強化數值運算效能與應用的安全性
Arm全面設計借助生態系力量擁抱客製晶片時代 (2023.10.18)
Arm 推出 Arm 全面設計(Arm Total Design),此一生態系將致力於順暢的提供採用Neoverse 運算子系統(CSS)的客製化系統單晶片(SoC)。Arm 全面設計結合了包括特殊應用IC (ASIC)設計公司、IP 供應商、電子設計自動化(EDA)工具供應商、晶圓廠與韌體開發商等業界領導企業,以加速並簡化 Neoverse CSS 架構系統的開發作業
英飛凌與愛迪達合作 開發能聆聽音樂的燈光效果運動鞋 (2023.10.13)
英飛凌科技與愛迪達 (adidas AG) 聯手開發了一款 Lighting Shoe 發光鞋,搭載高端感測技術,這款創新和智能的 adidas originals NMD S1 鞋款能夠感知環境中的音樂和節拍,並以不同的可編程燈光效果做出反應
普冉半導體與IAR合作 為嵌入式開發者帶來開發體驗 (2023.10.12)
IAR宣布與普冉半導體(Puya Semiconductor)正式合作。IAR Embedded Workbench for Arm將全面支援普冉半導體32位元Arm Cortex - M0+/M4系列微控制器。IAR將為普冉提供完整的開發工具支援,包括但不限於程式碼編輯、編譯、除錯等功能,使開發人員能充分發揮普冉MCU的潛力,高效快速推進專案,加速產品上市
Microchip新內建硬體安全模組32位元微控制器 維護工業和消費性應用安全 (2023.10.11)
在工業和消費應用設計中,隨著安全威脅的不斷進化和複雜化,設計師必須在開發過程中考慮為產品加入安全功能。為讓設計師能夠輕鬆在其應用中整合安全功能,Microchip Technology Inc
新唐科技推出適用於高效率馬達和電源控制設計的MCU系列 (2023.10.02)
新唐科技推出專為馬達和電源控制而設計的KM1M4BF系列MCU和KM1M7AF/KM1M7BF系列MCU,適合各種消費者、企業和工業應用,例如空調、熱泵、電動自行車、EV充電、太陽能逆變器、儲能和電源供應器等
ST為TouchGFX圖形介面設計軟體 增加無失真影像壓縮和資訊共用功能 (2023.10.02)
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ST)推出了 TouchGFX 4.22 使用者介面軟體,改善先進的記憶體節省影像壓縮和內建資訊共用功能。 TouchGFX 4.22 可自動為影像和圖形選擇最佳壓縮方式,以在不影響使用者介面性能或視覺品質的情況下大幅減少系統記憶體需求
意法半導體位置感知行動網路IoT模組 獲得Vodafone NB-IoT認證 (2023.09.28)
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ST)宣布其ST87M01 NB-IoT和GNSS模組獲得Vodafone(沃達豐)NB-IoT認證。ST87M01將行動物聯網連接和地理定位功能整合於一個小型化、低功耗、整合化模組中,適用於各種物聯網和智慧工業應用

  十大熱門新聞
1 意法半導體第二季淨營收達43.3億美元 汽車和工業貢獻功不可沒
2 ST為TouchGFX圖形介面設計軟體 增加無失真影像壓縮和資訊共用功能
3 ST公布2023年第四季和全年財報 淨營收達172.9億美元
4 英飛凌與愛迪達合作 開發能聆聽音樂的燈光效果運動鞋
5 普冉半導體與IAR合作 為嵌入式開發者帶來開發體驗
6 AIoT以Arm架構建立 推動實體與數位緊密互動
7 TI:以Cortex-M0+ MCU將通用處理、感測和控制最佳化
8 大聯大友尚集團攜手意法半導體及產業夥伴 創新智慧永續多元終端
9 ST:持續專注永續發展 實現2027碳中和目標承諾
10 英飛凌與Kontrol合作提升自動駕駛汽車安全性

AD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地址:台北市中山北路三段29號11樓 / 電話 (02)2585-5526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