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CTIMES / 生成式Ai
科技
典故
第一顆電晶體(Transistor)的由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貝爾實驗室開始一項研究計畫,目標是研發出一種體積更小、功能更強大、更快速且可靠的裝置來取代真空管。1947年12月23日,由貝爾實驗室研發的電晶體取代了真空管,優點是體積更小、更可靠、且成本低廉,不僅孕育了今日遍及全球的電子半導體產業,同時也促成電訊電腦業、醫學、太空探測等領域產生戲劇性的改變。
IBM與SAP協作 助企業運用生成式AI提高生產力、創新與獲利 (2024.05.21)
IBM與SAP宣布合作新願景:包括加入生成式AI能力與符合各行業需求的雲端解決方案,協助客戶創造更多商業價值。這項合作計畫奠基於IBM與SAP的夥伴關係,紮根於領先科技、行業與應用的專業知識,實現雙方對於「客戶為先」與滿足客戶業務需求的一貫承諾
NetApp針對AI 時代IT工作負載 研發統一資料儲存方案 (2024.05.18)
NetApp推出 AFF A 系列系統,可支援客戶面臨的最嚴苛 IT 工作負載,包括生成式 AI、VMware 及企業資料庫。NetApp 也同步推出旗下產品組合的擴充功能,以協助客戶在利用資料推動創新的過程中更有效率地營運
興大發表國際首創農業專用生成式AI「神農TAIDE」 (2024.05.17)
隨著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GenAI)的研發浪潮,持續推動大語言模型與產業應用開啟無限可能。國立中興大學與國科會、教育部今(17)日共同舉辦「生成式AI,生成你未來」論壇,中興大學發表國際首創農業專用生成式AI「神農TAIDE」,運用國科會「TAIDE」模型,發展出為國人量身打造且可精準回應的神農AI寶庫
台日策略合作 凌群與日本CIJ聯手拓展日本生成式AI市場 (2024.05.14)
凌群電腦繼2023年發表生成式AI的重大突破,推出企業知識創價生成式AI解決方案NeuroChain及NeuroCodie,今(14)日凌群腦總經理劉瑞隆與日本株式會社CIJ代表取締役社?元昭彥共同簽約
IC Grand Challenge正式啟動 以晶片創新應用向全球徵案 (2024.05.14)
國科會今(14)日舉辦「半導體創新暨產業新創高峰論壇」,並宣布「IC Taiwan Grand Challenge」全球徵案啟動,延續晶創臺灣方案以IC設計、半導體相關應用為題,期望吸引全球半導體人才、技術、資金來台落地
科科與國眾電腦合作 因應智慧製造與金融業生成式AI需求 (2024.05.14)
根據日本電子情報技術產業協會(JEITA)報告指出,預估全球生成式 AI 市場規模將在 2030 年成長至 2,110 億美元。其中以製造業增長最為顯著,在 2030 年將達到 507 億美元,金融業則預估可達 439 億美元
Pure Storage與Red Hat合作加速企業導入現代虛擬化 (2024.05.10)
Pure Storage 與Red Hat合作推出Red Hat OpenShift上的Portworx by Pure Storage最佳化來簡化整合作業,提供更無縫銜接的途徑以協助企業邁向現代虛擬化。藉由提供單一平台來部署、擴充及管理現代化應用程式,並配合單一窗口來管理虛擬機及容器,Pure Storage與Red Hat將協助企業加快上市時程,並提供一致而彈性的資料體驗
美光32Gb伺服器DRAM通過驗證並出貨 滿足生成式AI應用要求 (2024.05.08)
美光科技宣布其採用高容量單片 32Gb DRAM 晶粒的 128GB DDR5 RDIMM 記憶體正式驗證與出貨。美光 128GB DDR5 RDIMM 記憶體速度高達 5,600 MT/s,適用於各種先進伺服器平台,該產品採用美光的 1β 技術,相比其他 3DS直通矽晶穿孔(TSV)堆疊的產品,位元密度提升超過 45%,能源效率提升 22%,延遲則降低 16%
聯發科開發者大會定義生成式 AI 手機 天璣 9300+行動晶片現身 (2024.05.07)
生成式 AI 的浪潮究竟帶來了哪些變革與機會? 聯發科技今(7)日於深圳召開天璣開發者大會,匯聚當地生態系夥伴共同討論趨勢,並與 Counterpoint 聯合業界生態系夥伴發表《生成式 AI 手機產業白皮書》,共同定義生成式 AI 手機,分享不同領域的創新應用
生成式AI引爆算力需求 小晶片設計將是最佳解方 (2024.04.29)
本場的東西講座由工研院電光系統所異質整合技術組組長王欽宏主講,剖析在生成式AI應用如何引領小晶片技術發展....
聯發科發表3奈米天璣汽車座艙平台 推動汽車產業邁入AI時代 (2024.04.28)
聯發科技日前發表天璣汽車平台新品CT-X1,採用3奈米製程,CT-Y1和CT-Y0採用4奈米製程,可為智慧座艙帶來強大的算力。此外,天璣汽車車聯網平台提供廣泛的智慧連網能力,提供率先應用Ku頻段的5G NTN衛星寬頻技術,並擁有車載3GPP 5G R17數據機、車載高性能Wi-Fi以及藍牙組合解決方案
Arm:因應AI永無止盡的能源需求 推動資料中心工作負載 (2024.04.22)
當前資料中心的用電量已經十分驚人:全球每年需要 460 太瓦/時(TWh)的電力,相當於德國全國的用電量。預計在 2030 年前,AI 的崛起將讓這個數值成長 3 倍,超過印度這個全球人口最多國家的總用電量
研華與群聯打造「平民化」GenAI方案 落實邊緣運算與工控應用 (2024.04.18)
因為近年來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GenAI)崛起,讓AI助理的概念不斷在各行各業蔓延擴大,開始出現各種GenAI的落地應用與方案。群聯電子也於日前宣布與研華科技攜手,將協助工控應用客戶,共同打造安全可靠且可負擔的GenAI模型運算平台和地端設備,加速進化至工業4.0,甚至是未來的工業5.0人機互動的新世代
MIC:智慧城市整合AI技術 帶動軟硬體與設備新商機 (2024.04.17)
MIC解析AI領域應用三大趨勢:智慧城市導入AI帶動設備商機、電信商運用AI轉型與突破,以及AI虛擬人應用發展。資深產業分析師徐子明指出,AI正在幫助全球城市提升管理效率
Ansys虛擬助手AnsysGPT問世 提升即時客戶支援體驗 (2024.04.15)
Ansys 正式推出其AI驅動的虛擬助手AnsysGPT。虛擬助手使用ChatGPT技術構建,將Ansys工程師的專業知識與AI的強大功能融合在一起,提供能夠提供快速、全天候的客戶支援的通用工具
英特爾AI加速器為企業生成式AI市場提供新選擇 (2024.04.10)
金融、製造和醫療保健等關鍵領域的企業,目前正快速提升AI的普及化,並積極將生成式AI計畫從試驗階段轉為全面實施。為了因應轉型、推動創新並達成營收成長目標,企業需要開放、符合成本效益且更節能的解決方案和產品,以符合投資報酬率(ROI)和營運效率需求
戴爾科技五大創新催化 協助企業加速將構想轉化為創新 (2024.04.09)
AI為當今數據時代中最重要的技術之一,隨著企業資料的數量、種類和速度持續發展,目前正接近超越人類速度和規模的階段。戴爾生成式AI脈動調查指出,78% IT決策者表示期待生成式AI在企業中發揮潛力,並將生成式AI視為提高生產力、簡化流程及節省成本的方式
聯發科發表生成式AI服務平台與繁體大型語言模型 (2024.04.09)
聯發科技推出生成式AI服務平台MediaTek DaVinci,亦稱聯發科技達哥,並由聯發創新基地發表平台上最新的強大繁體中文大型語言模型MediaTek Research BreeXe(MR BreeXe)。 基於聯發科技生成式AI服務框架(GAISF)而開發的MediaTek DaVinci
IBM斥資近70億美元研發AI、量子、半導體 (2024.04.02)
IBM發布2023年企業年報。IBM 董事長暨執行長克許納(Arvind Krishna)在「致IBM投資人函」文中,重點介紹IBM 如何持守與實現2020年四月許下的承諾:成為一家基於混合雲和 AI科技發展、更為聚焦的公司
Pure Storage攜手NVIDIA加快企業AI導入 以滿足日益成長的需求 (2024.03.28)
Pure Storage發表了通過驗證的全新生成式AI應用案例參考架構,包括一套新的NVIDIA OVX-ready已驗證參考架構。身為AI領域的領導者,Pure Storage與NVIDIA共同合作,為全球客戶提供一套通過實證的框架,以管理成功部署AI所需的高效能資料與運算需求

  十大熱門新聞
1 ServiceNow、NVIDIA和Accenture合作 加速企業採用生成式AI
2 VMware:駕馭生成式AI和主權雲 實現創新與合規之間的平衡
3 SAP發表生成式AI助理Joule 將嵌入於SAP業務流程解決方案
4 三軍總醫院全方位提升醫療品質 以微軟AI技術賦能醫療創新
5 安提、宜鼎與NVIDIA共同推動AI智慧應用落地 拓垂直市場合作佈局
6 戴爾科技集團全面佈局生成式AI 四大AI策略助企業開創永續未來
7 AWS第一代自研晶片問世 具備AI與ML能力
8 IAR與Edge Impulse合作為全球客戶提供AI與機器學習整合功能
9 AMD收購Nod.ai 拓展開源AI軟體實力
10 力新發表Gen.AI-OCR企業辨識系統 啟動生成式AI商業應用

AD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地址:台北市中山北路三段29號11樓 / 電話 (02)2585-5526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