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相關物件共 265
(您查閱第 11 頁資料, 超過您的權限, 請免費註冊成為會員後, 才能使用!)
Red Hat運用Intel技術強化資料中心至邊緣的AI工作負載 (2024.05.23)
Red Hat 近日宣布與 Intel 合作,驅動 Red Hat OpenShift AI 上的企業 AI 應用。雙方將共同促進在 Intel AI 產品上交付端到端 AI 解決方案,包含 Intel Gaudi AI 加速器、Intel Xeon 處理器、Intel Core Ultra 和 Core 處理器,與 Intel Arc GPU,以在混合雲基礎架構上更無縫地進行模型開發與訓練、模型服務、管理和監控
IBM與SAP協作 助企業運用生成式AI提高生產力、創新與獲利 (2024.05.21)
IBM與SAP宣布合作新願景:包括加入生成式AI能力與符合各行業需求的雲端解決方案,協助客戶創造更多商業價值。這項合作計畫奠基於IBM與SAP的夥伴關係,紮根於領先科技、行業與應用的專業知識,實現雙方對於「客戶為先」與滿足客戶業務需求的一貫承諾
Red Hat發佈三大產品開發進程 加速企業推動AI創新 (2024.05.08)
開放原始碼軟體解決方案供應商 Red Hat 推出基礎模型平台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AI(RHEL AI),賦能使用者更無縫地開發、測試與部署生成式 AI模型;亦公布建構於 Red Hat OpenShift 上的開放式混合AI與ML平台 Red Hat OpenShift AI 之最新進程,協助企業於混合雲環境中創建並大規模交付支援 AI 的應用程式,彰顯 Red Hat 對 AI 之願景
Fortinet資安報告:96%企業憂心雲端安全 雲地整合成解方 (2024.05.03)
Fortinet與研究機構Cybersecurity Insiders今(3)日攜手發表《2024年雲端資安報告》,剖析企業組織在保護其雲端環境上的挑戰及優先應對策略,發現有高達96%企業擔憂雲端資安威脅,也預期將提高雲端安全預算,以部署更適合混合雲端環境的防禦策略
IBM斥資近70億美元研發AI、量子、半導體 (2024.04.02)
IBM發布2023年企業年報。IBM 董事長暨執行長克許納(Arvind Krishna)在「致IBM投資人函」文中,重點介紹IBM 如何持守與實現2020年四月許下的承諾:成為一家基於混合雲和 AI科技發展、更為聚焦的公司
NetApp藉由智慧型資料基礎架構加速AI創新 (2024.03.12)
NetApp推出全新功能,以協助使用者將生成式人工智慧 (Gen AI) 專案的潛力發揮到極致並建立競爭優勢。客戶現在可透過 NetApp 的智慧型資料基礎架構與 NVIDIA 的高效能運算、網路和軟體,將其 AI 專案提升到全新境界
Hitachi Vantara與思科攜手推出次世代混合雲代管服務 (2024.02.06)
日立公司旗下資料儲存、基礎架構與混合雲管理子公司Hitachi Vantara宣布,與思科(Cisco)合作推出一套創新的混合雲服務,以解決現代企業持續面臨的資料管理挑戰。此聯合解決方案Hitachi EverFlex with Cisco Powered Hybrid Cloud的獨特性
Red Hat Developer Hub問世 優化開發者體驗 (2024.01.29)
Red Hat 宣布推出基於雲端原生運算基金會(CNCF)開源專案 Backstage 的企業級內部開發人員平台(IDP)Red Hat Developer Hub,其包含自助服務入口、標準化軟體範本、動態外掛插件管理、企業角色存取控制(RBAC),以及進階支援,旨在以工具和功能協助企業克服 DevOps 瓶頸,並解決複雜性、缺乏標準化和認知負擔等問題
趨勢科技整合雲端風險管理與XDR 實現自動判斷風險次序 (2023.12.06)
為了要維持資安韌性,必須要掌握好可攻擊面當中的所有系統與應用程式的風險,如今卻僅有約9%企業正在主動監視自己的狀況。趨勢科技今(5)日也宣布該公司旗艦級網路資安平台Trend Vision One,加入新的雲端風險管理服務,能讓企業彙整網路資安作業,提供一個涵蓋整體混合IT環境,全方位檢視雲端資安風險
Veeam:勒索軟體猖獗 強化Microsoft 365資料保護已是重要課題 (2023.12.01)
有鑑於Microsoft 365逐漸成為勒索軟體攻擊的主要目標,連帶讓相關資料備份需求急遽升高,Veeam Software在台灣正式推出兩項Microsoft 365資料保護產品,包含Cirrus for Microsoft 365備份即服務、Veeam Backup for Microsoft 365雲地合一備份系統
Red Hat:IT人才供不應求 完整應用程式平台有助減輕IT團隊技能負擔 (2023.11.20)
根據 Gartner調查發現,目前 IT 人才供不應求;86% CIO 表示在尋找合適求職者上面臨更多競爭,73% CIO 則擔心 IT 人才流失。企業面臨 IT 人員短缺和技能差距,團隊因此經常需要在資源有限情況下完成更多工作
凱基證券與臺大醫院獲2023年Red Hat亞太區創新獎 (2023.11.14)
Red Hat 宣布 2023 年 Red Hat 亞太區創新獎台灣得主為凱基證券和臺大醫院,Red Hat 表彰其在動態變化的商業環境中利用 Red Hat 解決方案推動創新、展現獨創性及提升客戶體驗的成就
Astera Labs運用CXL 記憶體控制器 突破伺服器記憶體壁壘 (2023.11.07)
半導體連接解決方案商Astera Labs宣布,其 Leo 記憶體連接平台為資料中心伺服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效能,可應對記憶體密集型工作負載。Leo 是業界首款Compute Express Link (CXL) 記憶體控制器,與即將推出的第五代Intel Xeon 可擴展處理器整合時,可將伺服器總記憶體頻寬提高50%,同時將延遲降低25 %
數位轉型催化數據量躍升 企業儲存邁向關鍵一步 (2023.10.22)
數位轉型的發展,使企業傾向於將數據和應用程序轉移到雲端。 公有雲、私有雲和混合雲的選項,使企業能夠更靈活地滿足需求。 隨著對數據安全和隱私的關注增加,企業需要更好的數據儲存方案
AI醫療大勢降臨 台灣要建第二座神山 (2023.09.26)
科技的影響力擴及智慧醫療,智慧醫療是大勢所趨,台灣能否挾ICT與電子產業鏈完整優勢,站在趨勢的浪頭再造神山,值得期待。
上雲是最佳之道 AWS 分享製造業的轉型戰略 (2023.09.21)
AWS今日舉行製造業轉型戰略峰會,探討製造業如何借助雲端平台來提升營運效率,同時降低整體營運成本,以增加台灣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並邁向永續發展。 AWS台灣暨香港總經理王定愷表示,製造業正面臨生產過程複雜、流程破碎化、資料孤島等挑戰
英特爾2023 Intel Innovation:加速AI與安全性的匯流 (2023.09.21)
2023 Intel Innovation大會第二天,英特爾技術長 Greg Lavender 詳細介紹了英特爾開發者優先、開放式生態系的理念,以及將如何確保所有人都能輕易掌握人工智慧(AI)商機。 渴望駕馭AI的開發者面臨挑戰,這些挑戰阻礙了從客戶端與終端到資料中心與雲端的廣泛部署
HPE:生成式AI帶領企業邁向新時代 企業需升級網路確保安全拓展事業 (2023.09.15)
根據HPE Aruba Networking的研究顯示,64%的IT領導者認為網路安全問題已對其組織投資創新技術的意願造成負面影響。這個結果並不令人意外,畢竟91%的IT領導者不是認為新興技術存在著危險,就是承認新興技術曾在公司引發安全漏洞
智慧資安科技攜手Illumio 提供零信任微分隔安全服務 (2023.08.30)
面對APT進階持續威脅、BYOD及遠端存取需求的成長,傳統的網路安全防護已明顯不足。根據Gartner報告指出,至2026年將有60%的企業朝著零信任架構邁進,然而僅達5%的比例,智慧資安科技(uniXecure)從網路安全著力擴大資安生態圈
數位智慧催動綠色製造進程 (2023.08.07)
智慧製造或綠色製造早已不是新聞,全球製造業積極採用製程中不產生污染、節能低碳或使用替代性/再生能源以達永續目標。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下10頁][最後一頁]

  十大熱門新聞
1 Littelfuse單芯超級電容器保護積體電路用於增強型備用電源解決方案
2 Western Digital全新極速8TB桌上型SSD 釋放數位創作無限可能
3 LitePoint攜手三星電子進展 FiRa 2.0新版安全測距測試用例
4 愛德萬測試發表V93000 EXA Scale SoC測試系統超高電流電源供應板卡
5 Nordic Semiconductor全面推出nRF Cloud設備管理服務
6 意法半導體新款高壓側開關整合智慧多功能 提供系統設計高彈性
7 安提國際MegaEdge系列新品為邊緣AI推論與電腦視覺應用賦能
8 長陽生醫推出Miicraft光固化3D列印機 協助牙科提升醫療能量
9 群聯電子推出全新企業級SSD品牌PASCARI及高階X200 SSD
10 中美萬泰新一代無風扇熱插拔電池醫療級觸控電腦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地址:台北市中山北路三段29號11樓 / 電話 (02)2585-5526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